由於各國人士對運動及休閒旅遊的普及化及需求越來越熱絡,因此進入高山,山地或高原地區的機會與人口在一定就以倍增的方式增長。主要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進入山地活動及旅遊的人口已超過每年500萬人次以上,而在大陸地區每年超過1100萬人用不同的方式登上3500米以上的西藏高原登山或旅遊。但隨越來越多的人類到高原活動,,高山地區所發生的低氧環境已越來越多的人發生不同程度的高山症,高山肺水腫症,高山腦水腫症等高原反應,除了讓已經讓許多人不幸的遭遇難以超越,因此對高山缺氧環境的了解和症高山症,高山肺水腫,高山腦水腫症,高原反應等的預防與治療研究是一項極重要的工作。
西藏高原登山
高山症的發生因子之二:攀升速度
高山症的發生與攀爬上升的速率也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爬得越快,越容易引發高山症。隨著高度的上升,活動量與體能消耗量越大,缺氧也會比較明顯。這是外在缺氧環境和內在人體狀況中的各項因素,對高山症發生的交替性關鍵因子。由於人體對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因此當必要進入高山及高原地區時,只要依循著階段式的適應,將可以大幅度的降低高山症的發生及損傷。
攀升速度與高山症發生率的關係:
研究發現當進入3500公尺之後,每天再爬升的速度若能夠小於400-500公尺的話,高山肺水腫症的發作率將可以減少到7-60倍以上。以2011年對進入4550米的阿爾卑斯山的不同遊客或登山者的研究統計發現,分別以2-4天速度爬山的登山者,發生高山肺水腫症的比例小於0.8%,但是若是在22小時之內就登上山上者,發生高山肺水腫的比例將高達62%以上。
高山症的適應–攀升速度及高山症肺水腫發生率的關係,不同海拔的高山地區與攀升停留速度的高山症肺水腫發生率的關係。
對預防高山症再攀升速度的建議:
因此當登山者或遊客在海拔2500~3000公尺處時,應停留2到3天,讓生理功能先做適應。海拔更高如3000m以上的高山,爬升速度必須減慢,可以以每天400m的基準上升較為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