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症腦水腫的治療及藥物給予

1. 立即下降

2. 氧氣,每分鐘給予4公升,或使血氧飽和度 90% ,

3. 依病情嚴重度以口服、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等方式,給予類固醇(Dexamethasone)8毫克後,之後依情況以每六小時給予 4毫克

4. 高壓袋治療

5. 活動量減到最低並保溫

6. 高壓氧艙:對於高山肺水腫症嚴重的患者,可以進入高壓氧艙進行治療。

一般在醫院內以相當於六個大氣壓的壓力艙內灌以高濃度氧氣,以強迫患者在受傷的呼吸功能下      仍然在血液中有較高的血氧濃度,以加速身體復元。

高山症肺水腫藥物的機制及副作用:

 1、類固醇(Dexamethasone)

 2、高濃度氧氣

高山症肺水腫的治療及藥物給予

輕度高山症

1. 立即下降

2. 氧氣,每分鐘給予4公升,或使血氧飽和度 90% ,

3. 鈣離子阻斷劑( Nifedipine)10毫克口服視反應每四小時給予,或每12-24小時給予長效型製劑Nifedipine 30毫克

4. 高壓袋治療

5. PDE5抑制劑:Tadalafil,每次10 mg,每日2次(間隔12小時)

6. 活動量減到最低並保溫

7. 高壓氧艙:對於高山肺水腫症嚴重的患者,可以進入高壓氧艙進行治療。

一般在醫院內以相當於六個大氣壓的壓力艙內灌以高濃度氧氣,以強迫患者在受傷的呼吸功能下      仍然在血液中有較高的血氧濃度,以加速身體復元。

高山症肺水腫藥物的機制及副作用:

1、 鈣離子 阻斷劑

 2、PDE5抑制劑

 3、高濃度氧氣

鈣離子阻斷劑冠達悅〈Adalat,學名為 Nifedipine〉

Sildenafil citrate類藥物

治療高山症藥物的機制及副作用

1、丹木斯:

 2、乙酰胺基酚止痛劑

 3、抗組織胺藥物

 4、抗血清素受體阻斷劑

 5、類固醇 迪皮質醇

 6、高濃度氧氣

高山症藥物治療

對於高山症而言,藥物治療、或氧氣筒、高壓氧氣袋僅限用於急性病症的治療,例如輕微的急性高山症治療或高山腦水腫、高山肺水腫的輔助治療,一旦發生高山症,最好的治療方式還是是立刻下降高度、或下山,避免病情惡化。

磺胺類藥物丹木斯〈Diamox,學名為 Acetazolamide〉–>急性高山症(AMS)溫和型利尿劑,對磺銨劑過敏或蠶豆症者不宜使用。 

類固醇Dexamethasone、Prednisolone、Betamethasone –>急性高山症(AMS)、高山腦水腫(HACE),對磺銨劑過敏者,可以考慮使用類固醇的Dexamethasone。

但是由於類固醇停藥後會有反彈情況,加上類固醇會掩蓋高山症的症狀,這期間不建議繼續攀升,另外需在停藥十八小時後,觀察還有沒有任何高山症症狀,才能繼續嘗試攀爬。

鈣離子阻斷劑冠達悅〈Adalat,學為 Nifedipine〉–>高山肺水腫(HAPE),Sildenafil citrate類藥物

高山症腦水腫的治療處理

立刻下降至低海拔地區

一旦發現已發生高山腦水腫症的徵兆時(尤其以行動不協調、或意思昏迷等),禁止再往上攀升高度。如症狀持續不變、或開始惡化、或血氧濃度SpO2小於75%以下時,應即刻往山下低海拔地區運送。

高壓氧氣

1. 一般氧氣筒: 對於高山腦水腫症初期的患者,可以吸純氧或高濃度氧氣以稍減緩和症狀。但對於一般無症狀者,為加強高山的缺氧適應能力,則暫緩使用。

2. 高壓氧艙:對於嚴重的高山腦水腫症患者,可以進入高壓氧艙進行治療。一般在醫院內以相當於6個大氣壓的壓力艙內灌以高濃度氧氣,以強迫患者在受傷的腦功能下仍然在血液中有較高的血氧濃度,以加速身體復元。

藥物治療(依醫學研究轉述,仍應以醫師臨床為主)

1. 皮質類固醇:Dexamethasone,每次4mg,每日四次(間隔6小時注射)

高山腦水腫症的預防方式

高山腦水腫症的預防方式及概念和已經發生高山腦水腫症後的治療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著重在行進前及進行中的生理狀態和高山環境進行調適,而已經發生的治療方式則僅僅對已發生的病灶問題進行緩解。

每日爬升速度的適應

從進入3000公尺的高山及高原地區時,為了提升人體對高山缺氧環境的適應能力,必須以階段式的適應方式進行攀登。以每天大約在400-500公尺的爬升速度繼續行進高山高原地區,將是降低高山腦水腫症發生及損傷的最重要預防工作之一。

高山區的體能適應

1. 避免發燒感冒感染

2. 大量飲水及排尿

3. 盡止過量的運動

4. 忌諱煙酒及熬夜

5. 酌增體脂肪儲藏

耐缺氧的優化訓練

腦部對缺氧的生理反應是高山腦水腫症的主要發生因子,因此強化耐缺氧的概念也將針對身體對能量的再分配,以及身體細胞對能量耗損的節約上進行預防訓練。

──在體能訓練方面,主要以練習氣功及靜坐等方式,來鍛練身體對能量的最少損耗,練習方式以呼吸吐納的時間能夠大於每分鐘各一次的呼及吸氣(1 breath per min)為目標(也就是越慢越好)。另外也可以使用低氧艙或在水中的閉氣訓練,使腦部能對血液或能量的再分配得到適應。

──在預防性的保健品或增補劑補充方面,應以強調減少耗能ATP的天然品為佳,如市面上的專門研究Na+K+-ATPase(鈉鉀幫浦)成份的MLB-R7等萃取物,經試驗確已具有明顯的耐缺氧功效。

心臟輸出力的強化

心臟力不足是高山腦水腫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因此加強心臟輸出力是為預防高山腦水腫症發生的重要方法。

──在體能訓練方面,應以強調增加心肺功能為主,建議在登山前每週的運動頻率為3~5次,每天運動的時間至少應有20~60分鐘,而且運動強度為最大心跳率(220減年齡)的60%以上。

──預防性的保健品或增補劑方面,應以加強心臟力的天然品為佳,如市面上的丹參萃取物、高劑量CoQ10(每日1.5g以上)或MLB-R7等成份應具有明顯的功能,並以具有降低心跳數的功能者為佳。

高山症腦水腫症的危險族群

高齡族群

一般建議年齡超過70歲的高齡者,應盡量避免登上大於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或高原地區。但是對於特殊體能或身體狀況的高齡者,則在醫護人員評估後,謹慎的在其他人陪同下前往高山。

中風及心臟病史者

依國際研究建議,下列心血管狀況者不建議進入到超過2000公尺以上的地區:

1. 過去三個月內曾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住過加護病房、大出血等事件者。

2. 不定期的心絞痛、心悸等狹心症者。

3. 準備進行心導管手術或安裝支架者。

4. 心臟衰竭程度達到第三級以上者。

5. 心臟無力到唇色、臉色發青紫者。

另外依國際研究建議,下列心血管狀況者可進入到2000-3000公尺內的地區旅行:

1. 運動心電圖測試正常

2. 血壓控制正常

3. 心跳數不過高

4. 與同齡比較的行動能力正常

5. 遺傳性貧血族群

6. 感冒發燒未癒者

7. 肥胖過重族群 BMI>21.5

高山腦水腫症的危險因子

海拔高度

這是外在環境中對高山腦水腫症發生的最關鍵因子,由於當海拔超過2500公尺以上時,人體可利用空氣內的氧氣濃度大約為15.4%,已小於平地約25%的正常氧氣供給量,因此當人在短期內處於這種環境之下,將出現急性與慢性缺氧的各項症狀。

爬升速度

這是外在缺氧環境和內在人體狀況各項因素對高山腦水腫症發生的交替性關鍵因子,由於人體對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因此當必要進入高山及高原地區時,只要依循著階段式的適應,將可以大幅度的降低高山肺水腫症的發生及損傷。

感冒感染

當準備進入高原或高山之前或時期中,應絕對避免發生感冒等症狀,否則最好應避免上山,因為這項因子除了極易混淆高山腦水腫症狀,並且有加重發生的高山肺水腫症的發生。

高血壓

高山腦水腫症的另特徵之一就是腦部呈現高血壓的發漲感,但對於已患有高血壓的人並不會對既有手臂上的血壓造成高升的現象,甚至可能反而有降低的趨勢,這是因為身體在極端缺氧環境下能量重新分配的現象,也就是血液重新集中到肺部及腦部,從一般的高血壓轉移造成肺部高血壓及腦部高血壓。

心律不整

心律不整基本上分成三類現象包括心跳過快、心跳過慢、及心速不規律,但是除了心跳過緩之外其餘對高山腦水腫症都有加重危險之慮。

正常人在平地時的心跳速度應該在72-75之間,但是當高度超過3000公尺之上時,因為缺氧之故將加速心跳速率,一般若沒有發生高山症者,他們的心跳將增加到80-82下/每分鐘,但是若發生高山腦水腫症者在修息時的心跳將增加達90-95下/分鐘,這樣的心搏速度對心律不整的人將產生致命的危險,尤其是心臟衰竭或心肌梗塞所導致的心律不整,將使原有的病灶加重之外,還將更容易啟發高山腦水腫症及腦中風的發生。

心臟衰竭

心臟無力或心臟衰竭等病因將直接地導致高山腦水腫症的發生。由於腦部血流的加速及腦部高壓的發生,是由於環境急速缺氧導致身體將血液重新分配到腦部以獲取更多氧氣的一種代償生理現象,由於血壓是心臟輸出量與血管阻力的乘積(BP=CO x TPR),同時心臟輸出量又是由心臟射血指數和心跳數的乘積(CO=HR x EF),當心臟越有力量時,心臟的輸出量也就越大,在滿足腦部能量及血壓的需求之下,心跳數將不易升高,同時血管也將越不會收縮。

對於心臟衰竭或因二尖瓣膜症等因素引起心臟無力的人,將因為在血液重新分配之際,迫使腦動脈收縮及腦水腫更加嚴重,同時也會大幅度的提高心跳數,一般來說大概會增加到90-95下/分鐘左右。這現象將使患者的心臟衰竭及高山腦水腫症預後變得越來越差。

貧血症

貧血症一般大致分為遺傳性的貧血(如地中海型貧血)、腎因性貧血(如慢性腎臟衰竭)、以及心因性的貧血(如二尖瓣脫垂症候)等類別,最後都是導致血液中的帶氧能力下降。

但是當處在高山或高原等缺氧環境之下,身體為了補償氧氣的不足將大量製造更多的紅血球及血紅素。這結果將使得血液的濃度快速變濃稠,在高山腦水腫症發生之際,將極易發生血管梗塞,進而轉變成腦中風等致命性的高山腦水腫症。

性別及年齡

由於男性的活動力及耗氧量總是比女性高出許多,另外再加上女性的體脂肪含量也較同齡、同重量的男子高,在缺氧時將有利於轉化成無氧代謝的原料。因此當處於極端缺氧環境下之時,男性的耐缺氧能力也就顯得較差。許多的研究已發現男性發生高山腦水腫症的比率明顯的比同年齡層的女性高出許多。

另外,身體的氧氣代謝功能常隨著年紀的增加而減少,一般而言當年紀達60歲時心臟的心輸出力也將下降至80%以下,而當70歲時則將下降至65%以下。因此年齡越大越容易發生高山腦水腫症。

高山腦水腫症的常見症狀

頭痛:

初期的高山腦水腫症癥兆。依照研究統計只有約55%的高山腦水腫症患者在發作初期都會發生劇烈頭痛會頭痛的症狀。由於這項徵狀雖然急性高山症相同,因此常讓許多的登山者或遊客忽略高山腦水腫症的發生時機,另外更危險的是那另一半沒有頭痛的登山遊客,由於沒有明顯的症狀,突然發生高山腦水腫症,而發生致命的危險。

說明: 由於急性的缺氧使得血液重新分配至重要器官如腦部及肺部,當腦血管初期因缺氧而使血管暴脹之際,將觸動三叉神經引發痛感及增加血管通透性而引發發炎現象。

惡心嘔吐:

初期到中期的高山腦水腫症症狀。依照研究統計有約87%的高山腦水腫症患者在發作初期或中期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惡心甚至於嘔吐的症狀。由於這項徵狀雖然在急性高山症也常見,但是卻常讓許多的登山者或遊客忽略高山腦水腫症的發生時機。

說明: 由於腦部已發生不同程度的水腫,壓迫到腦部的平衡神經中樞,因而產生暈眩的惡心感以及嘔吐。

man about to throw up

體溫失衡:

中期的高山腦水腫症癥兆。依照研究觀察高山腦水腫症患者在發生時常會有持續發燒或體溫失控等現象。

說明: 當高山腦水腫症發生之初,微血管的通透性過大,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開始破壞,使得部份蛋白進入神經區而引起發炎反應。當腦水腫持續發生,腦部調節身體體溫的神經中樞受到壓迫刺激,將可能發生體溫失衡的忽冷忽熱症狀。

行動失調:

初期的高山腦水腫症症狀。依照研究統計有高達85%以上的高山腦水腫症患者都有行動失調的現象,例如走路顛簸、無法走直線、手指協調失衡等等。由於這項特徵對患者當事人本身並無法自覺性的發現,必需由同行的隊友或他人發覺告知,因此常常導致高山腦水腫症的病情加劇,甚至於威脅到生命危險。

說明: 當高山腦水腫症發生之初,因為缺氧而使得腦部已發生不同程度的水腫,壓迫到腦部運動區塊的神經中樞,因而干擾運動協調神經的傳遞,使行動發生困難。

意識昏迷:

中期至嚴重期的高山腦水腫症症狀。研究統計高山腦水腫症患者大多有輕微到嚴重意識昏迷現象,包括昏厥、無方向感、語意不清、溝通困難、失憶等等。這項特徵對患者當事人本身並無自覺性的發現,同樣的需由同行的隊友或他人發覺告知,因此常常導致高山腦水腫症的病情加劇,甚至於威脅到生命危險。

說明: 當高山腦水腫症發生之初,因為缺氧的代償作用產生大量的自由基,進而使得腦部發生不同程度的水腫,壓迫到大腦皮質的語言或記憶區塊神經,干擾語言及思考的神經傳遞,使意思及語言發生問題。

高山症易發生地區

全世界有許許多多的高山或高原地區都位於海拔超過3000公尺的地方,在這些高山地區有的有許多人居住在這樣的高度之上,有的則是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的高山地區,恰好的是這些地區卻又都是風景如畫,或者有鬼斧神工的地形,絕對適合我們平凡的人類去探險,去征服,去踏勘,去領略他們的美。只不過越是在這些地區,越是有數不完的危險,其中更以高山症是屬於危險之王,對所有的探險家、登山者,遊客等等,只要能夠克服這個因為缺氧所引發的高山症、高山症肺水腫、高山症腦水腫,那麼這一切都將值得!

國內外著名的高山症易發生地點

為了服務所有的夢想,我們特別收集了國內外著名的高山症易發生地點,供所有的山友、探險家、及遊客參考:

全世界急性高山症盛行率分布:

A. 丹奈利峰德納利山(Denali),據統計有30%的機率發生急性高山症相關問題。

丹奈利峰或德納利山(Denali),又名麥金利山(Mt. McKinley),位於阿拉斯加州東南部、阿拉斯加山脈中段,海拔6194米,是北美洲最高峰,也是美國的最高峰。它的俄語名稱是Большая Гора,意思是“大山”。 麥金利山地區擁有變幻莫測的高山風、典型的北極植被以及野生動植物。 海拔: 6,194 米,山脈: 阿拉斯加山脈。

B.洛磯山脈(Rocky Mountains),據統計有25%的機率發生急性高山症相關問題。

洛磯山脈(Rocky Mountains),位於北美洲西部,從加拿大橫越美國西部、直到新墨西哥州,綿延超過4800公里。此山脈的最高峰是埃爾伯特峰(Mt. Elbert),位於科羅拉多州境內,高度有4401米。羅布森峰( Mt. Robson)則是加拿大境內的最高峰,高度為3954米。

C.  夏威夷莫納克亞山(Mt. Mauna Kea),據統計有80%的機率發生急性高山症相關問題。

夏威夷的最大島上有一座海拔高達4205 公尺的火山叫:莫納克亞山(Mt. Mauna Kea),冬天會積雪。山頂有全世界最精密與大型之天文望遠鏡,是人類探索深奧宇宙的重要據點。

D. 阿爾卑斯山 (Mt. Alps),據統計在4559公尺以上的山區有53%的機率發生急性高山症,而在3650公尺的高度左右,則有34%的機率發生急性高山症相關問題。

阿爾卑斯山是一座位於歐洲中心的山脈,它覆蓋了義大利北部邊界、法國東南部、瑞士、列支敦士登、奧地利、德國南部及斯洛文尼亞。它可以被細分為三個部分,從地中海到勃朗峰的西阿爾卑斯山,從奧斯特穀到布勒內山口的中阿爾卑斯山,從布勒內山口到斯洛文尼亞的東阿爾卑斯山。最高點: 勃朗峰(Mont Blanc)海拔: 4,810 米。

E. 喜馬拉雅山脈(Mt. Himalayas),據統計在印度側的登山基地5949公尺處就已有40%的機率發生急性高山症相關問題。

喜馬拉雅山脈(梵文:हिमालय,「雪域」之意;藏文:ཧི་མ་ལ་ཡ,威利:hi ma la ya;英語:Himalayas)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脈,位於亞洲的中國西藏自治區與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邊境上。東西長2400多公里,南北寬200—300公里。分佈於青藏高原南緣,西起克什米爾的南迦-帕爾巴特峰,東至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的南迦巴瓦峰。中國與尼泊爾邊界上的主峰聖母峰或稱珠穆朗瑪峰海拔高度8848米,為世界第一高峰。

F. 尼泊爾(Nepal),據統計直接飛行到尼泊爾的遊客在3860公尺時,就已有84%的機率發生急性高山症相關問題。

尼泊爾(Nepal)海拔由北部中國交界的崇高山脈(海拔4000米以上)向南遞減,中部(海拔1000米至4000米)為山地,南部靠近印度地區的海拔較低(1000米以下),並多為茂密林地。喜瑪拉雅山脈成為尼泊爾和中國的天然國界,包括珠穆朗瑪峰(即尼泊爾稱的薩加瑪塔峰)在內,世界10大高峰有8個在尼泊爾境內。尼泊爾分北部高山、中部溫帶和南部亞熱帶三個氣候區。北部冷季最低氣溫為—41℃,南部夏季最高氣溫為45℃。 地勢北高南低,相對高度差之大為世界所罕見,海拔1千米以上的土地占全國總面積的一半。東、西、北三面群山環繞,因此尼泊爾自古有“山國”之稱。

G. 紐西蘭庫克山 (Mt. Cook),據統計有26%的機率發生急性高山症相關問題。

庫克山是紐西蘭南島骨幹南阿爾卑斯山脈的最高峰,高3,754米,位於南島中西部坎特伯雷地區。 庫克山頂部有大量積雪,以巨大冰川著名,最大的塔斯曼冰川長約30公里,平均寬2公里,景色壯觀,現被紐西蘭政府將此地域劃為庫克山國家公園。

高山症的發生因子之三:適應時間

高山症的發生與停留的適應時間也存在很大的關係,也就是適應的時間越短,越容易發生高山症。隨著攀升的高度上升,環境的氧氣分壓越來越小,活動量與體能消耗量卻越來越大,缺氧也會比較明顯。這是外在缺氧環境和內在人體狀況中的各項因素,對高山症發生的交替性關鍵因子。但是由於人體對缺氧具有很強的適應環境能力,因此當必要進入高山及高原地區時,只要依循著階段式的停留時間進行短暫的高度適應,將可以大幅度的降低高山症的發生及損傷。

攀升速度與高山症發生率的關係:

研究發現當登山者或高山遊客從2000公尺進入到4550公尺之間,如果能夠在3000公尺左右的高度,若能先停留4天以上的時間進行高山缺氧環境的適應,之後再以慢速攀升達4550公尺之際,則發生高山症的比例竟然只有沒有進行停留適應者的一半 (31 %vs.59%),尤其是登山者若能既在3000公尺的地方停留適應,同時也能夠以較慢的速度爬升時,竟然只有五分之一左右 (12%vs. 59%)  的少數人會罹患高山症 。

高山症的適應時間與高山症發生率的關係,高山症的適應時間與高山症發生率關係統計說明:淺灰色條=未發生高山症狀者;深色條=已發生高山症者;Ascent=攀升速度;Pre-acclimatization=環境適應>4天

對預防高山症再攀升速度的建議:

因此當登山者或遊客在海拔2500~3000公尺處時,應停留2到3天,讓生理功能先做適應。海拔更高如4500m以上的高山,除了爬升速度必須減慢,可以以每天400m的基準上升較為適當,更重要的是必須在3000公尺的高度下,先停留適應達4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