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症的症狀

A. 急性高山症的常見症狀:

1. 頭痛(最常出現的症狀)

2. 頭暈、噁心、嘔吐

3. 厭食、反胃

4. 口乾舌燥

5. 心跳加速

6. 焦躁不安

7. 精神差、全身無力

8. 失眠、無法入睡

初期的高山症狀會抵達高山環境後,6至12小時發生,輕微患者可能在24至48小時候症狀陸續緩解。

B. 高山症肺水腫的常見症狀:(初期)

1.呼吸困難:照研究統計約有77%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在發作初期都會感到有呼吸困難的症狀。

2. 咳嗽:依照研究統計約有69%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在發作初期都會發生咳嗽症狀。

3. 頭痛:依照研究統計約有53%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在發作初期都會發生劇烈頭痛的症狀。由於這項徵狀與急性高山症相同,因此常讓許多的登山者或遊客忽略高山肺水腫症的發生時機。

高山症肺水腫的常見症狀: (中期)

4. 胸部悶痛:依照研究統計約有41%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在發生時都會發生難受的胸部緊窒感及胸部悶痛的症狀。

5.呼吸呼嚕聲:依照研究統計約有21%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在發生時的呼吸聲中都可能會聽到明顯的呼嚕聲響的症狀。

6. 泡沫痰及血痰:依照研究統計約有35%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在發生時 都會有明顯過多的泡沫痰症狀。初期患者原為白色的泡沫痰,接著演變成淡黃色,後期即變為粉紅色,量多者甚至從口鼻湧出。

7. 失眠煩躁:依照研究統計約有21%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在發生時發生失眠及極度煩躁現象。

8. 顏面青紫:依照研究統計約有24%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的嘴唇及臉色皮膚等處出現黯黑或紫斑等現象。

9. 體溫升高:依照研究統計約有30%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在發生時會有發燒、體溫失控等現象。

C. 高山症腦水腫的常見症狀 (初期)

1. 頭痛:依照研究統計只有約55%的高山腦水腫症患者在發作初期都會發生劇烈頭痛會頭痛的症狀。由於這項徵狀雖然急性高山症相同,常常讓許多的登山者或遊客忽略高山腦水腫症的發生時機。另外更危險的是那另一半沒有頭痛的登山遊客,由於沒有明顯的症狀,突然發生高山症水腫症,而發生致命的危險。

高山症腦水腫的常見症狀: (中期)

 2. 噁心嘔吐:依照研究統計有約87%的高山腦水腫症患者在發作初期或中期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噁心甚至於嘔吐的症狀。由於這項徵狀雖然在急性高山症也常見,但是卻常讓許多的登山者或遊客忽略高山腦水腫症的發生時機。

3. 體溫失衡:依照研究觀察高山腦水腫症患者在發生時常會有持續發燒或體溫失控等現象。

4. 行動失調:依照研究統計有高達85%以上的高山腦水腫症患者都有行動失調的現象,例如走路顛簸、無法走直線、手指協調失衡等等。由於這項特徵對患者當事人本身並無法自覺性的發現,必需由同行的隊友或他人發覺告知,因此常常導致高山腦水腫症的病情加劇,甚至於威脅到生命危險。

5. 意識昏迷:研究統計高山腦水腫症患者大多有輕微到嚴重意識昏迷現象,包括昏厥、無方向感、語意不清、溝通困難、失憶等等。這項特徵對患者當事人本身並無自覺性的發現,同樣的需由同行的隊友或他人發覺告知,因此常常導致高山腦水腫症的病情加劇,甚至於威脅到生命危險。

高山症的發生因子之一:海拔高度

1. 環境氣壓下降與高山症關係

在高海拔的低氣壓的環境中,因為人體可以獲得的氧氣分壓較海平面為低,因此將使肺泡氣中的氧氣分壓下降,造成肺泡中的氧氣分壓與血液中氧氣分壓之間的壓力差下降,單位時間內肺泡擴散到毛細管的氧減少,造成動脈中氧分壓與血氧飽和度下降。

簡單一點來說,也就是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雖然氧氣在同一高度仍然同樣是占約21%,但是海拔越高氣壓卻照比例降低,於是在越稀薄的空氣中同樣比例的21%氧氣,當到達海拔4600公尺時,環境中的氧氣大概只有剩下平地的50%左右。

計算方式為:–與平地比較所可獲得的氧氣比例為:412/760=54%–高山上實際在空氣中所含的氧氣比例為:21% X 54%= 11.34%當然實際外部環境和人體所能獲得的氧氣比例就不是簡單的用比例計算而得的,而是經過研究量測之後統計所得,詳細資料可參考下表:

不同高度的氧氣分壓與血氧關係表(單位:毫米汞柱 mmHg)

高度 M                PB             PiO2             PaO2              PaCO2              SaO2 %

0                             760           149               94                   41                       97

1,500                     630            122               66                   39                      92

2,400                     564            108              60                   37                      89

3,000                    523             100              53                    36                     85

3,700                    483              91                52                    35                      83

4,600                    412              76                44                    32                      75

5,500                     379            69                 40                   29                      71

6,100                     349            63                 38                    21                      65

7,300                     280             52                34                    16                       50

備註:高度=公尺,PB=大氣壓力,PiO2=吸入氧氣分壓,PaO2=動脈氧氣分壓,PaCO2=動脈二氧化碳分壓,SaO2=動脈氧氣飽和度

由於大氣與肺泡中的『氧分壓』落差是隨著高度而縮小,影響肺泡中氧氣及二氧化碳兩種氣體的交換速率、紅血球結合氧氣能力,以及氧氣在組織中釋放的速度。因此,當身體組織中供氧不足產生缺氧,輕則引發高山症,若是突然的嚴重缺氧,則可能發生昏迷或引起更嚴重的高山症腦水腫,以及高山症肺水腫病變。

高山症狀在海拔2100m以上的任何高度都可能會發生,特別容易發生在海拔2750m以上,不過因人、因狀況而異,有些身體狀況較不好(心臟病、二尖瓣、長期慢性缺氧等),可能在1500-2000m就出現頭痛等上述不舒服之高山症症狀。

2.運動氣壓下降與高山症關係

正常情況下,人體在海平面運動時,動脈內的含氧量會微微的上升,以便供應回饋運動所需。但是,在高海拔的環境中進行運動、步行等消耗體能的事情,動脈內的氣壓反而會出現下降情況。

3. 睡眠氣壓下降與高山症關係

「睡得愈低,爬得愈高」,這也是高原登山的黃金法則之一,也就是攀爬高山或攻頂後,一定要下降到較低的海拔紮營過夜。這是因為在高海拔睡眠時,呼吸換氧能力在睡眠中會下降,因此晚上時低氧現象更明顯,更多的休息反而沒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