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高山症的裝備
如果不能踏上山路, 那夢想永遠也只是做夢去想罷了…
因此充分裝備行囊,才能挑戰高山,克服高山的夢想!!
⾼⼭登山之裝備準備
前面幾個篇幅已經對高山缺氧環境以及發生高山症的病症與預防有基本的認識, 但是對大多數的讀者來說, 如果不能踏上山路, 那夢想永遠也只是做夢去想罷了, 因此在本篇中, 我們將針對會發生高山症的高山登山的設備做一個比較完整的整理,當然重點還是著重在抗缺氧、保溫、防風、防濕、抗UV等等登山設備的功能核心,包括穿著衣物設備、導航地圖設備、住宿睡覺設備、吃飯烹煮設備、通訊聯絡設備、救急防災設備、藥品保養設備, 登山輔助設備等等,去幫助我們挑戰高山、克服高山症的夢想!!
⾼⼭登山裝備之衣物
山頂雖然景色奇美, 但是登山的路卻是崎嶇艱難, 尤其是在高山上爬山的運動中, 皮膚是又熱又濕, 但外面氣溫卻是冰冷凍寒, 加上肩上十數公斤的背包行囊, 厚重的衣物將非常消耗體能, 並可能輕易的引發高山症問題。因此適當保暖、禦寒、排濕、除汗、輕便等衣物設備,是克服高山症及高山登山的必要原則。
A. 上衣底層(排汗層)部分:
以保暖的排汗⾐或發熱⾐為主,由於爬山運動時極容易流汗,因此必備排汗功能,最好還能有溫度調節功能,這樣即使進⼊室內室外或休息時就不⽤⼀直更換⾐服。另外,貼身衣物的抑菌功能也非常重要,尤其是進行像是國外類似喜馬拉雅山脈基地或主峰那類,十幾天以上都在高山上面,⾐物清洗不易也不容易乾的行程, 既使好幾天不洗也不會有嚴重的異味。
B. 上衣夾層(保溫層)部分:
中間夾層(保暖層)以保持⾝體溫暖為主要功能訴求,常⾒的有化纖⾐、刷⽑⾐、⽺⽑、羽絨⾐,若健⾏時覺得熱,可以脫掉,休息時,若覺得冷可以拿來禦寒加暖。
C. 上衣外層(風雨層)部分:
在高山或高原活動時,隨時將會遇到不穩定的天氣,甚⾄刮⾵、下雪、下⾬等等,在高山缺氧環境下,⾵、雪、霧和⾬都非常容易讓⼈失溫而損耗能量, 並輕易的引發高山症問題。因此好的防⾵防⽔功能的外衣將顯得很重要。
D. 褲子底層(排汗層)部分:
和上衣類似,以保暖並可散熱的貼身排汗內褲或五分衛生褲為主,在爬山過程中雖然臀部及胯下並不像上半身那麼容易流汗,但是因為是做工出力最大的組織器官, 發熱與發炎情況非常嚴重,因此除了排汗功能之外,最好還能有溫度調節功能及抑菌功能,同時最重要是注意裁剪的款式,免摩擦胯部皮膚而造成破皮發炎甚至感染問題。 尤其是登山行程在3天以上時, ⾐物清洗不易也不容易乾, 應該可以持續好幾天不洗也不會有嚴重的異味的貼身內褲。
E. 褲子夾層(保溫層)部分:
中間夾層(保暖層)的褲子,以保持⾝體下肢溫暖為主要功能訴求,常⾒的有化纖褲、刷⽑褲、⽺⽑褲等類的衛生褲為主, 若在健⾏時覺得濕熱時,可以脫掉外層,直接當成外褲使用。
F. 褲子外層(風雨層)部分:
外層褲子主要以防⾵、防⽔、及透氣等功能為主,在高山登山時,隨時將會遇到不穩定的天氣,甚⾄刮⾵、下雪、下⾬, 甚至有可能得涉水而行等情況,因此以現有類似Gore-Tex布料並以較寬鬆剪裁的登山褲為最佳。
G. 襪子:
選購時應注重吸濕、排汗、快乾等機能,並盡量選擇具備抑菌與防臭功能的材質,如羊毛或機能纖維,能有效帶走腳部水氣、保持乾爽,避免長時間穿著產生異味或不適。襪子厚度要登山季節和行程長短調整,建議高山行程採用雙層穿法,如內層薄排汗襪,外層則以較厚的保暖襪,以提升保暖與舒適性。
H. 手套:
嚴寒的高山地區需選擇保暖、防風且防水的手套,材質以羊毛、化纖或具Gore-Tex防水膜為佳。手套要有良好的活動性,方便操作登山杖或其他裝備。建議登山者在行進時使用薄手套,而在休息或極寒時使用厚手套,交替使用較為恰當。
I. 帽子:
帽子需具備保暖(如羊毛帽)、防風功能,並能覆蓋耳朵以防止熱量散失,高海拔登山時建議選擇能包覆頭部與耳朵的保暖帽,材質以羊毛或抓絨為佳。
J. 圍脖:
圍脖(Buff或脖圍)要選擇保暖、透氣、快乾材質,能有效防風、防止冷空氣進入口鼻與脖子,避免體溫流失。建議選擇彈性佳、可多用途(如當口罩、頭巾)之款式。建議至少在脖子上一次戴二個以上, 可作個別功能使用。
K. 鞋子:
登山鞋是高山登山最重要的裝備之一,高山登山時建議選擇中高筒登山鞋,以保護腳踝、防止扭傷。鞋底需防滑、耐磨且夠硬,鞋面要有防水、透氣功能,內部則需良好排汗。試穿時應穿上登山襪,腳跟與鞋後留有一指空間,並測試上坡、下坡時腳趾與腳板的舒適度。由於登山時經常血液會流向腳底, 因此建議在傍晚時再去試穿選購。
L. 登山眼鏡:
由於高山上的紫外線特別強烈, 加上經常有寒風或冰雪、雨水等嚴酷條件, 因此建議選購紫外線防護能力必須選擇具備UV400等級,以及能100%阻隔UVA與UVB的鏡片,否則高山強烈紫外線容易導致雪盲症及角膜損傷。另外為有效阻擋強光與眩光, 應選購濾光等級3(VLT 18-8%)、具有偏光功能, 且側面有遮光設計, 並且能具有防霧塗層或良好通風設計,避免因劇烈運動或溫差產生霧氣影響視線,
同時鏡片建議選用聚碳酸酯(PC)等抗衝擊材質,鏡框則以輕量、耐摔且具彈性的材料為佳,並且應配有防滑鼻墊、可調整鏡腳、鏡繩等設計,確保劇烈運動時不易滑落,以提升長時間配戴的舒適度。
M. 耳罩:
耳罩在高山寒冷缺氧環境下可有效保護耳朵,避免凍傷與熱量散失, 同時也應兼顧避免聽力遮擋住。選購時應注重保暖、貼合度與舒適性,材質以抓絨、羊毛或其他保暖纖維為佳。
⾼⼭登山裝備之睡覺休息
在台灣由於交通與住宿相當方便, 大多登山者若不是當天往返的登山行程, 便是睡在山屋、山莊或民宿等地方,雖然偶爾也可能需要睡袋等裝備,但若比起要去攻登國外高山,或者那些較不知名的百岳山頭時,所需要攜帶帳篷等相關設備相比較時,真的就是大巫比小巫的天壤差別囉。尤其在高海拔地區睡覺休息,除了處在缺氧的環境之中, 還有夜晚降臨的刺骨寒風甚至得面臨暴雨、狂風等挑戰。 若是在美洲、南亞、非洲或歐洲等地區, 還得面臨毒蛇猛獸在夜晚可能的突襲或所帶來的恐懼。更重要的是經過白天努力的登山, 若沒有良好的睡眠休息的話, 將大大影響隔天的登山挑戰,甚至直接引發高山症問題,因此, 良好的住宿睡眠設備決定了登山的成敗甚鉅,絕不可輕忽。
A. 睡袋:
當進入高山登山而且必須在高山上睡覺時, 所攜帶的睡袋再選購時應先確認睡袋的溫標(舒適溫度、極限溫度)須符合預計山區的最低溫,建議選擇比預期溫度還要更低一級的保暖等級。睡袋的填充物常見有羽絨(輕量、壓縮性佳、保暖力強)及化纖(受潮仍保暖、易清洗)兩大類,可依需求選擇。睡袋尺寸要適合身高,太大會減損保暖性,太小則會不舒適而難以翻身並影響睡眠。
B. 帳篷:
帳篷的重量對高山登山的負重與能量損耗及大, 因此以越輕越佳,但也可能越昂貴, 因此可取平衡點選擇, 同時可根據使用人數做選擇,建議比實際人數多一人,增加舒適空間。另外抗風雨能力取決於外帳、地布是否有防水塗層,接縫處是否有做防水處理, 加上良好的材質(如DAC鋁合金營柱)影響耐用度與重量甚鉅。
C. 睡墊:
睡墊為登山使用帳篷時的必備裝備,它具有隔絕地面冷氣與濕氣的功能,可以提升睡眠品質。泡棉睡墊價格較為親民、耐用,但體積較大。另一類為充氣睡墊, 雖然輕巧舒適,但可能有漏氣的風險。高山登山不建議使用鋁箔睡墊,因為它的保暖效果差。選購睡墊時長度需覆蓋全身或至少肩膀到臀部,厚度則影響舒適與保暖性為原則。
D. 枕頭:
枕頭以材質柔軟、吸濕排汗為佳,避免因潮濕而影響睡眠,也可以選擇輕量充氣枕頭或壓縮式枕頭,具有輕便、易收納的特色,如果不想增加裝備重量,也可用衣物捲成枕頭替代 。
E. 耳塞:
由於高山登山時, 如果與隊友睡在同一帳篷或山屋內, 經常會因為白天體力透支, 以及高山缺氧環境導致打鼾聲響不絕於耳, 有些較晚睡者或者對聲音敏感者, 將會因此嚴重影響睡眠品質甚至失眠。因此建議依定要攜帶耳塞, 用於隔絕帳篷外噪音,如風聲、打鼾聲,以提升睡眠品質。耳塞以選擇柔軟、服貼耳道的材質,長時間配戴不會不適,建議攜帶多副,以備遺失或損壞。
F. 眼罩:
高山登山行程若需在山屋或帳篷過夜,眼罩可幫助遮光, 以避免在高山上被凌晨的太陽光線干擾而早醒,可延長睡眠時間及品質 。眼罩應以材質柔軟、貼合臉部、不壓迫眼睛,並考慮透氣性與可調整鬆緊設計。的產品為佳。
⾼⼭登山裝備之烹煮
由於高山上, 除了缺氧、風大、寒冷之外,最重要的是氣壓還特別低,因此烹煮時,即使已經呈現滾熱冒泡的情況, 仍然沒有達到平地時的攝氏100度以上, 因而經常許多食物或湯品常常是在煮沸過, 但是卻沒熟的情況, 很容易會常常腸胃不適, 除了浪費食物以外, 登山者若在沒有得到充分的營養補給狀態下, 將嚴重影響能量產出, 進而引發高山症的問題。因此到了高山上要進行烹煮時, 正確與完備的烹煮設備就變得很重要。
A. 高山爐:
常還高山爐,又稱登山爐、攻頂爐,是專為高山環境設計的小型瓦斯爐,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易於攜帶的優點。使用時只需將爐頭旋緊在高山瓦斯罐上即可。選購時應選擇體積小、重量輕、易於攜帶的款式,適合背負長時間行走。有些高山爐有自帶點火裝置,但潮濕或高山環境下可能失效,建議備用打火機以保證不失誤。同時出發前須檢查火力調節是否靈敏,能否適應不同烹煮需求。雖然高山爐具有火力強、效率高,適合快速煮沸水或簡易烹煮,但還是準備具有防風設計的遮版,以適應高海拔環境下的使用穩定。
B. 瓦斯罐:
高山瓦斯罐為金屬罐裝,內含液態與氣態瓦斯,須搭配高山爐使用。這類瓦斯罐與我們平時使用的乙烷液態瓦斯不同, 鵬常使用的瓦斯罐到了高山時, 因為低溫及低壓環境, 會發生熱能效率差的現象。而高山瓦斯罐是以內容物丙烷、異丁烷、丁烷混合後的產品,可適應低溫高海拔的環境。 安裝時應正裝、避免側裝,並注意轉緊過程中會有短暫瓦斯外洩,需遠離火源以防危險。烹煮時建議搭配擋風板以提升效率,但擋風板需留通風口,避免熱能積聚造成瓦斯罐過熱。瓦斯罐使用完畢後應帶下山,不可重複填充或隨意棄置。
C. 鍋具:
登山時烹煮的鍋具常見材質有鋁、不鏽鋼、鈦等材質。鋁鍋輕且價格實惠,不鏽鋼耐用易清潔,鈦鍋則極輕但價格較高昂。鍋型最好有深型鍋(適合煮飯、泡麵)、淺型鍋(適合炒菜、燉煮)、與角鍋(收納方便、適合煮泡麵)等。攜帶前應先考慮是否符合人數需求,其次是導熱均勻性、不易變形、容量適宜、與便於收納為主。
D. 餐具:
建議攜帶輕量化餐具,如鋁製、鈦製等輕量、耐用、易清洗的材質為優先,同時以可折疊式的湯匙、叉子、筷子、杯、碗。最好是可套疊收納於鍋具內,以節省空間,便於攜帶與整理。
E. 飲水:
高山登山時的飲水來源有限,建議事先了解路線上的水源點,攜帶足夠水壺或水袋。也可攜帶濾水器或淨水片以處理天然水源,確保飲用安全。烹煮用水需預留,並評估每日所需總量。水壺材以耐摔、不易漏水為原則, 也可以寶特瓶作為水壺容器。
F. 垃圾袋:
高山的環境非常脆弱,所有垃圾(包含廚餘、塑膠、衛生紙)都必須自行帶下山,避免污染生態與吸引野生動物。建議準備數個厚實耐用的垃圾袋,分裝廚餘與其他垃圾,並妥善密封避免滲漏,收納於背包外層,方便下山時處理。垃圾袋大小以能裝下全程產生垃圾為主,避免臨時不足。
⾼⼭登山裝備之登山設備
高山登山裝備不僅是舒適與便利的保障,更是登山者生命安全的關鍵。高山登山裝備若是齊全而且合適時,將能有效應對高山的多變氣候、險峻地形與突發狀況,減少意外發生的機率,提升自我保護與求生能力。因此,充分準備並正確使用登山設備,是每一位高山登山者不可忽視的基本原則。
A. 登山袋:
基本上在這篇中絕大多數的物品都有可能放入登山袋裡面, 由於將是更山登山行程中最具負擔的設備, 因此在購買前務必要親自試背,確認背包與自身身形、背長相符,調節功能,背負系統是否舒適靈活。而登山背包的大小則取決於預計行程的天數再去選擇容量, 一般來說若是單日行程則選擇20-35L大小,如果是3日以上的行程, 則最少得從40L以上選起,以避免過大或過小。登山背包注意背包材質的防水性,並可搭配防水背包套與內部的防水袋(如大垃圾袋)以加強防護。
B. 登山杖:
登山杖不只是用來「撐著走路」而已,它還可以減輕約20%~25%對膝蓋與關節壓力, 同時還在登山時可以增強平衡與穩定性,尤其在地形崎嶇、濕滑或有積雪的路段,同時即使在爬坡時也具有輔助上坡的出力, 可以節省體力以減少高山症的發生機率。在登高山時應選擇可調節長度、重量輕(如鋁合金、碳纖維材質)、握把舒適的款式, 同時也要。注意鎖定機制(旋轉式或快扣式)是否牢靠,避免行進中滑動。
C. 刀鏟具:
登山尤其是攀登高山時必須攜帶刀具與鏟具以應付許多突發的情況,像是鏟雪、鏟洞填補大小便等等基本問題,當然也包括烹煮時所需要切菜切肉的基本需求。 刀具應選擇折疊式或多功能工具刀,方便收納且安全。而鏟具(如雪鏟)需考慮重量與耐用度,適合雪地或特殊地形使用。不過這些物品在使用時應避免隨意揮舞,收納時確保刀刃包覆,防止傷人或損壞裝備。
D. 繩索:
登高山之前應依據登山資訊了解路徑地形是否需要登山繩索的需求, 但是還是建議每個登山隊伍中, 基本都應改攜帶一綑登山繩索以備不時之需。同時也可以根據用途選擇不同繩索的規格(如攀登、輔助、紮營),材質以高強度尼龍或專業登山繩為佳, 包括配件的扣環等產品, 一定得在購買時檢查繩索是否有認證標章,避免使用來路不明產品,同時在使用前得檢查有無磨損、斷裂,以避免超載或長時間曝曬而發生中途斷裂情況。
E. 打火機:
不論是現在科技有多麼進步, 在攀登高山之前一定得攜帶幾個值得信任的打火機, 以備不時之需。購買時應選擇防風型、耐低溫設計的打火機,建議備用兩個以上。同時也可以搭配防水火柴或點火棒作為備用。這些打火機在使用後應收納於防水袋內,避免受潮失效。
F. 照明燈:
近年來由於LED的燈具的普及, 讓登山的照明設備改變不少, 不過再如何改變, 攀登高山時, 一定得需要攜帶充足的照明設備, 包括頭燈、帳棚內與休息用餐時的照明燈,以及緊急時的求救燈等等燈具。其中尤其重要的登山頭燈應選擇重量輕(100g以下)、亮度100流明以上、防水等級IPX4以上的產品。建議具備多段亮度、紅光模式(不刺眼且適合夜間行動)。檢查電池續航力,並攜帶備用電池或充電設備。
G. 冰爪:
經常發生高山缺氧的山地特色,除了高海拔之外, 基本上在春秋兩季及冬季, 經常會發生下雪、結冰、霜凍等現象, 因此高山登山者除了必須事先了解登山地區的氣象資料之外, 還必須攜帶冰爪以備不時之需。選購冰爪時需帶上登山鞋實際試裝,確保冰爪與鞋底貼合牢固。同時根據登山的行程去選擇技術型或健行型冰爪,還得注意確認調整機制是否簡單易用,另外也得注意冰爪耐溫範圍,以避免用於非雪地或冰面路。並且在使用前後檢查固定帶、螺絲、扣件是否鬆脫,行進中隨時留意冰爪狀態。
⾼⼭登山裝備之急救設備
當你準備前往高山登山時,帶齊並了解各項急救設備的功用與使用方法,是確保安全的重要一環。以下是幾項常見的急救設備說明,包括其功用、選購注意事項,以及基本使用方法:
A. 壓力艙:
當高山登山遭遇到急性高山症時, 壓力艙可以緊急用於處理急性高山症(如高山腦水腫、肺水腫)的問題,它能模擬快速下降海拔的功能,可以短時間內緩解症狀,讓使用者的氧氣壓上升,以爭取撤離或等待救援及醫療的時間。在選購時應要求有良好密封性及可攜性(最大需小於9公斤),同時符合容易操作,並附有氣壓計與打氣裝置,最好壓力艙的品牌須要有國際救援或登山界認可的產品較佳。一般的使用方法主要是將患者放入壓力艙內,拉緊拉鍊密封,使用隨附壓力艙的打氣筒加壓至建議壓力(一般模擬下降約1500~2500公尺), 而且以每次使用30分鐘為一療程,視症狀決定是否重複使用,同時使用時須隨時監測生命跡象與氧氣濃度。
B. 照明彈:
當登山者在夜間或者迷失落隊時, 可以發射照明彈以標示位置及發出求救信號,來吸引救援人員注意,特別適合偏遠山區的緊急求生。選購時應注意可長時間發光、可見度高(可見距離數公里以上)的款式。同時還得注意有無防水與防撞設計較佳以及保存期限長的產品。當緊急求救時它的使用方法為點燃及向空中發射,或者持續照明在固定顯眼的位置,但必須確保周圍沒有易燃物以避免引發山林火災。
C. 氧氣罐:
當高山登山遭遇缺氧環境, 而發生初期高山症的一些症狀時,提供缺氧環境下的補充氧氣,可緩解高山症的頭痛、噁心等初期症狀,以避免再引發更嚴重的急性缺氧症狀,可為患者爭取下撤地海拔或等待救援的時間。選購時應注意以攜帶型、小容量為原則, 比較適合短時間緊急使用。同時應該配有調節閥與面罩,並且需要操作簡便, 同時須注意容量與重量的平衡適用。使用時先將氧氣罐開啟,再調節氣流量。同時將面罩密合口鼻,每次吸氧5~10分鐘視情況使用。切記注意不要過度依賴使用,否則一旦用鑿,將會有難以適應的高山症再度嚴重發生情況。
D. 口哨:
這種便宜又簡便的設備, 卻可能可以避免許多山難的發生,在山區能見度差或失聯迷路時,用口哨所發出的聲音,可以節省體力的引起隊友或搜救人員注意。選購時應注意以高分貝(>100分貝)、響亮、穿透力強為原則。同時還能有防水、防摔、不易破損, 並可附掛於背包或衣物上以方便使用為佳。緊急使用時以發出國際求救信號(如三短三長三短),重複間隔為首要, 而平時則可用來呼叫隊友或做為示警使用。
F. 急救錫箔布:
也稱為『太空毯』,主要用於山上溫度驟降時的緊急保暖使用以防止身體失溫, 同時還用於臨時避難以及反射信號以求救。選購時應注意必須非常小體積、輕量化、可重複使用, 同時還得不易撕裂並具有良好防水性, 常見材質為PET膜加塗層。急難使用時可用它將包裹在身體外層,銀面部位朝內以保暖, 而另一面則是金色,可對外反射陽光作為反光求救信號。當然也可做為臨時避難棚或地墊使用。使用後應晾乾、摺疊收納,避免破損。
G. 急救口糧:
急救口糧的主要功用在無法及時取得食物時,提供高熱量、長效保存的應急能量來源,以防止低血糖或體力耗盡的急救使用。選購時應注意以高熱量、易保存、不易腐壞、體積小、重量輕、同時口味接受度高、不需加熱就可直接食用為原則, 像是巧克力、能量棒、壓縮餅乾等等都屬於。需注意保存期限及包裝的完整性,避免受潮變質,最好在行前預估所需數量,並分散存放於背包多處,以防遺失。
⾼⼭登山裝備之藥品保養
所謂不怕一萬, 只怕萬一, 當進行高山登山活動時,準備適當的急救與保健用品至關重要,畢竟在高山缺氧的惡劣環境下, 隨時可能伴隨低溫、低氧、高紫外線, 以及各類意外的風險。因此充分且正確的準備保養品與藥品(部分高山症藥品可以詳高山症治療篇), 實屬非常重要。
A. 利尿劑:
主要是使用一種稱作丹木斯或學名稱作:乙醯唑胺 (Acetazolamide)的利尿劑。這個藥物經常被用於預防與減緩高山症的症狀,主要是促進排尿以減少身體的血壓突然升高, 以幫助身體適應海拔上升。由於這是醫師處方藥物,使用前應先評估有無腎功能異常、過敏史等等。主要的副作用包括會在舌尖、手指(腳趾)尖會有針刺感,或是味覺改變,食慾不振、疲倦、虛弱、口乾、心跳不規則、噁心、嘔吐、耳鳴、腹瀉等, 身體曾經發生過中風、心臟病、梗塞型的任何疾病者, 都必須謹慎使用, 以免再犯。使用的方法一般建議於登山前1-2天開始服用,依醫囑劑量服用。
B. 防曬乳:
由於在高海拔的高山地區,紫外線特別的強,必須經常在顯露的皮膚上塗抹防曬乳,以保護皮膚免於曬傷及紫外線造成可能的病變, 如皮膚癌的傷害。購買時應注意必須選擇SPF 30以上、PA+++或以上並具有防水型防曬乳,以適合長時間戶外活動。一般的使用方法是在出發前30分鐘塗抹,約每2-3小時補塗一次,尤其流汗或擦拭後需補塗。
C. 消炎藥:
由於高山症的初期, 會在身體得各處發生程度不一的發炎現象, 因此一般高山登山之前, 都會先準備是當數量的消炎藥物, 像是布洛芬 Ibuprofen、阿斯匹靈 Aspirin、或普拿疼等等, 以用來緩解高山缺氧時初期所帶來的頭痛、肌肉酸痛,或輕微發炎反應。購買時應需注意是否對NSAID類藥物過敏,並避免空腹服用以減少胃部不適。同時須根據包裝或醫師指示使用,不可過量服用。
D. 繃帶:
在登山途中偶爾還是可能遭遇到一些意外事件,像是跌傷或扭傷等等意外時,除了緊急一些的外傷藥品之外, 還必須要有兩類繃帶,幫助這些意外能減小傷害, 包括用來固定受傷部位、包紮創傷、防止傷口污染的無菌紗布繃帶(可用於創傷),以及筋骨挫傷扭傷時用於固定矯正復位的彈性繃帶(可用於扭傷)。使用時應以乾淨雙手操作,適度包紮不影響血液循環,可以和膠布、消毒棉搭配使用。
E. 止瀉劑:
在高山登山時常因為高山上忽冷忽熱等狀態, 使得所背負的食物發生質變長菌, 加上高山的氣壓過低, 經常煮食時一不小心就會將沸騰的鍋物當成已完成殺菌, 所以經常發生腹瀉不止的情況。因此為了控制突發性的腹瀉症狀,防止脫水與體力流失而引發更嚴重的高山症情況, 因此必須攜帶止瀉藥,以備無患。一般而言, 登山者可以購買像是Loperamide 洛哌丁胺的止瀉藥物或者像是正露丸之類的成藥都可適用。但是這些藥品只適用短期使用,不可長期依賴,也不建議用於發燒或血便等嚴重情況下, 同時如果症狀持續超過2天, 就必須快速下山就醫。
F. 鹽片:
當處於炎熱的氣候下進行高山登山時, 經常會因為流汗過度而導致抽筋、疲倦、虛脫、無力等現象,嚴重者甚至可能發生中暑或熱衰竭等情況,因此登山時必須準備充分的鹽片或電解質等物品, 以補充體內流失的鈉、鉀、鎂、磷等電解質,預防抽筋與脫水。由於高山登山時經常無法攜帶過重的電解質飲料, 因此所購買替代的鹽片必須是以海鹽成分製造, 以免缺失其他礦物質元素。
G. 葡萄糖錠:
當高山登山時, 如果因為趕路而在長時間徒步或出現虛弱時, 應改快速補充能量,防止血糖過低。因此應隨身攜帶不易融化、保存方便的葡萄糖製成的糖果(如硬糖或能量凝膠等),這些糖果應該在登山時,覺得虛弱或頭暈時立即食用, 當然也可定時小量的補充以維持能量損耗, 以預防高山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