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症腦水腫的治療及藥物給予

1. 立即下降

2. 氧氣,每分鐘給予4公升,或使血氧飽和度 90% ,

3. 依病情嚴重度以口服、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等方式,給予類固醇(Dexamethasone)8毫克後,之後依情況以每六小時給予 4毫克

4. 高壓袋治療

5. 活動量減到最低並保溫

6. 高壓氧艙:對於高山肺水腫症嚴重的患者,可以進入高壓氧艙進行治療。

一般在醫院內以相當於六個大氣壓的壓力艙內灌以高濃度氧氣,以強迫患者在受傷的呼吸功能下      仍然在血液中有較高的血氧濃度,以加速身體復元。

高山症肺水腫藥物的機制及副作用:

 1、類固醇(Dexamethasone)

 2、高濃度氧氣

高山症肺水腫的治療及藥物給予

輕度高山症

1. 立即下降

2. 氧氣,每分鐘給予4公升,或使血氧飽和度 90% ,

3. 鈣離子阻斷劑( Nifedipine)10毫克口服視反應每四小時給予,或每12-24小時給予長效型製劑Nifedipine 30毫克

4. 高壓袋治療

5. PDE5抑制劑:Tadalafil,每次10 mg,每日2次(間隔12小時)

6. 活動量減到最低並保溫

7. 高壓氧艙:對於高山肺水腫症嚴重的患者,可以進入高壓氧艙進行治療。

一般在醫院內以相當於六個大氣壓的壓力艙內灌以高濃度氧氣,以強迫患者在受傷的呼吸功能下      仍然在血液中有較高的血氧濃度,以加速身體復元。

高山症肺水腫藥物的機制及副作用:

1、 鈣離子 阻斷劑

 2、PDE5抑制劑

 3、高濃度氧氣

鈣離子阻斷劑冠達悅〈Adalat,學名為 Nifedipine〉

Sildenafil citrate類藥物

高山症肺水腫的發生案例

高山肺水腫症的肺部損傷

──高山肺水腫症之左下方肺部積水案例

高山肺水腫症的血管損傷

──高山肺水腫症之肺部動脈血管破損案例

──高山肺水腫症之肺部全面塊狀積水案例

高山肺水腫症的肺泡損傷

高山症肺水腫的治療處理

高壓氧氣

1. 一般氧氣筒:對於高山肺水腫症初期的患者,可以吸純氧或高濃度氧氣以稍減緩和症狀。但對於一般無症狀者,為加強高山的缺氧適應能力,則應避免使用。

2. 高壓氧艙:對於高山肺水腫症嚴重的患者,可以進入高壓氧艙進行治療。一般在醫院內以相當於六個大氣壓的壓力艙內灌以高濃度氧氣,以強迫患者在受傷的呼吸功能下仍然在血液中有較高的血氧濃度,以加速身體復元。

迅速下降至低海拔區

一旦發現已發生高山肺水腫症的徵兆時,切忌再往上攀升高度。如症狀持續不變、或開始惡化、或血氧濃度SpO2小於75%以下時,應即刻運往山下低海拔地區。

藥物治療(依醫學研究轉述,仍應以醫師臨床為主)

1. 鈣離子阻斷劑:Nifedipine,每次20-30mg,每日三次(間隔8小時)

2. PDE5抑制劑:Tadalafil,每次10 mg,每日2次(間隔12小時)

高山症肺水腫的預防方式

高山肺水腫症的預防方式及概念和已經發生高山肺水腫症的治療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著重在行進前及進行中的生理狀態和高山環境進行調適,而後者則僅僅對已發生的病灶問題進行緩解,山友們應對此觀念有所認知。

進入高山的爬升速度

為了提升人體對高山缺氧環境的適應能力,因此當從進入3000公尺的高山及高原地區時,必須以階段式的適應方式進行攀登,以每天大約在400-500公尺的爬升速度進入高山地區,將可以大幅度的降低高山肺水腫症的發生及損傷

進入高山的體能狀態

1. 避免感冒著涼或感染

2. 增加體脂肪儲藏

3. 避免過量的運動

4. 避免煙酒及熬夜

5. 大量飲水及排尿

強化耐缺氧訓練

高山肺水腫症的主要發生因子為肺部對缺氧的綜合反應,因此強化耐缺氧的概念也將針對身體對能量的再分配,以及身體細胞對能量耗損的節流進行預防訓練。

──在體能訓練方面,主要以靜坐及氣功來鍛練身體對能量的最少損耗,方式以練習吐納時間能夠大於每分鐘各一次的呼及吸氣(1 breath per min)為目標(越慢越好)。另外還得加上無氧艙或在水中的閉氣訓練,使身體能對能量或血液的再分配得到適應。

──在預防性的保健品或增補劑則應以強調減少耗能ATP的天然品為佳,如市面上的鎖定Na+K+-ATPase(鈉鉀幫浦)的成份,應該能具有明顯的耐缺氧功效。

強化心臟輸出力

高山肺水腫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為心臟力不足,因此加強心臟輸出力是為預防高山肺水腫症發生的必要方法。

──體能訓練方式,一般大多以強調增加心肺功能為主,建議在登山前每次運動的時間至少應有20~60分鐘,而且每週的運動頻率為3~5次,運動強度為最大心跳率(220減年齡)的60%以上。

──預防性的保健品或增補劑則應以加強心臟力的天然品為佳,如市面上的丹參萃取物、高劑量CoQ10或MLB-R7等成份應具有明顯的功能,並以具有降低心跳的功效者為佳。

高山症與缺氧的了解

由於各國人士對運動及休閒旅遊的普及化及需求越來越熱絡,因此進入高山,山地或高原地區的機會與人口在一定就以倍增的方式增長。主要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進入山地活動及旅遊的人口已超過每年500萬人次以上,而在大陸地區每年超過1100萬人用不同的方式登上3500米以上的西藏高原登山或旅遊。但隨越來越多的人類到高原活動,,高山地區所發生的低氧環境已越來越多的人發生不同程度的高山症,高山肺水腫症,高山腦水腫症等高原反應,除了讓已經讓許多人不幸的遭遇難以超越,因此對高山缺氧環境的了解和症高山症高山肺水腫高山腦水腫症,高原反應等的預防與治療研究是一項極重要的工作。

高山症類型

根據國際調查統計,所有在旅遊時所發生的非外傷性疾病中,高山症排名第三,同時也是致死率最高的非外傷疾病,尤其是在高山活動或旅行時,最主要的安全問題也是高山症的發生。了解高山症發生原因及症狀,將可降低傷害。高山症可分為三大類:

急性高山症

急性高山症(AMS)或急性高原病,是一種較嚴重的嚴重的高山症候發生問題,通常發生於海拔高度超過2500公尺以上(約8000英尺)的地區,而且越往上高海拔高度人體缺氧問題越加嚴重,所發生的急性高山症的問題及機率也越來越大。

高山腦水腫

高山腦部缺氧之生理反應:

1.   增加腦部血管的通透性

2.增長腦部血管的壓力

3.發達腦部神經與血管間的滲透性 

4.腦部自由基增加

當生理反應持續擴大將會轉變成危及生命的高山腦水腫症,英文為高原腦水腫簡稱HACE。

高山肺水腫

高山肺水腫之生理反應:

1. 大幅度收縮肺血管

2.肺部血管壓力增大

3.肺部血管滲透性增強

4.肺泡清除體液能力減弱

當發生急性高山症的現象,但並沒有註意或治療,因此問題持續擴大。身體肺部內部裝載氣體的肺泡基本上沒辦法再擴大,造成肺部的小動脈及微血管只有以『加速』及『開放』規模技巧,以對付在高山缺氧的環境下快速發揮應盡責任。

高山症的發生因子之二:攀升速度

高山症的發生與攀爬上升的速率也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爬得越快,越容易引發高山症。隨著高度的上升,活動量與體能消耗量越大,缺氧也會比較明顯。這是外在缺氧環境和內在人體狀況中的各項因素,對高山症發生的交替性關鍵因子。由於人體對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因此當必要進入高山及高原地區時,只要依循著階段式的適應,將可以大幅度的降低高山症的發生及損傷。

攀升速度與高山症發生率的關係:

研究發現當進入3500公尺之後,每天再爬升的速度若能夠小於400-500公尺的話,高山肺水腫症的發作率將可以減少到7-60倍以上。以2011年對進入4550米的阿爾卑斯山的不同遊客或登山者的研究統計發現,分別以2-4天速度爬山的登山者,發生高山肺水腫症的比例小於0.8%,但是若是在22小時之內就登上山上者,發生高山肺水腫的比例將高達62%以上。

高山症的適應–攀升速度及高山症肺水腫發生率的關係,不同海拔的高山地區與攀升停留速度的高山症肺水腫發生率的關係。

對預防高山症再攀升速度的建議:

因此當登山者或遊客在海拔2500~3000公尺處時,應停留2到3天,讓生理功能先做適應。海拔更高如3000m以上的高山,爬升速度必須減慢,可以以每天400m的基準上升較為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