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症與缺氧的預防新概念

在高山症的預防新概念這個單元中,我們仍舊要對所有要進入高山的遊客及登山者進行預防高山症的預防觀念宣導提醒,由於許多人對於高山仍然停留在只是高度較高的遊憩綠地,再加上現在的交通工具越來越方便之故,所以根本忽略甚至不知道高山高原地區的缺氧問題,因而常常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之下,冒然的就進入高原地區旅遊或進行像滑雪登山等等的活動,常常就這樣或多或少的發生了高山症的症狀,除了讓行程敗興而歸之外,甚至許許多多的遺憾也常因此發生,因此在本單元中將介紹進入高山地區前應有的預防概念,建立預防與治療的截然不同結果的正確認識。

高山症的發生機率

研究發現高山症的發生機率幾乎是所有急性疾病中的佼佼者,如果不事前進行預防準備,則將有59%的人會發生急性高山症問題?因此積極性的預防高山症發生,同時進一步的宣廣高山症的預防概念,將是對我們這個佔有一半國土面積的高山島國來說,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工作!

積極防治缺氧的概念

高山症的問題只會發生在對進入高山的人群之中,對於一些從來就不願意或不可能到高山中,或者不能到高山上的人群來說,根本是不重要的事。不過這個觀念,因為所有的醫學研究已發現,缺氧是造成癌症的主要禍首,同時也是腦中風及心臟病的元兇!

癌症方面:

由於缺氧導致細胞DNA失去修護能力,使癌細胞能夠利用缺氧環境進行初級生長(Warburg effects),而發生所謂的奧柏格效應,之後的腫瘤化過程,也因為缺氧問題才能引起細胞大量分泌所謂的缺氧引導因子(Hypoxia inducing factor-1,HIF-1),從而許多的癌化因子,如血管新生因子(VEGF、FGF),癌細胞擴散移轉因子(MMPs、Adhensin、Selectin) 等等問題及現象一併發生,使人體最後發生可致命的惡性腫瘤。

高血壓方面:

由於缺氧問題導致末梢細胞群因為能量的需求,而釋出蛋白酶造成周遭血管收縮,以提高微血壓及微血流來滿足細胞的血氧供應及交換,從而使血壓增高形成原發性高血壓問題。

心臟衰竭方面、梗塞型腦中風、心肌梗塞、腦神經退化、糖尿病

高山症的發生原因

主要發生高山症的原因是因為氧氣不足,也就是缺氧所造成的一連串身體的不適反應。而造成這現象的根源問題則主要發生在環境與人體的相互作用反應無法適應所致。

血氧不足所造成高山症

大約在海平面附近的平地的空氣壓力大約為1個大氣壓,也就是​​760 mmHg的水銀柱壓力,在這樣的高度高度下我們人體可吸入的氧氣壓力為149 mmHg,通過肺部交換進入到我們血液中的動脈氧氣分壓為94 mmHg,如果是正常健康的人這時的血氧濃度應該是95%到99%左右。可是當我們很快地進入到海拔達3000米之時,這時大氣的壓力就降低到523 mmHg水銀柱,雖然氧氣的比例仍舊是佔空氣中的21%,可是因為氣壓稀薄成原的68%左右,導致在三毫米高度時的氧氣壓力減少到100 mmHg,而氧氣濃度則變成了約14.28%,這造成動脈的氧氣飽和度降到85%以下。試想當我們全身細胞所依賴的氧氣供應從原本的99%降低到85%整整少了約14%的濃度時,身體就會開始發出警訊和會進行緊急的調整,這些調整和警訊的結果就是高山症的發生原因。

無氧代謝下的缺氧高山症

我們身體細胞的運作以及生命的維持主要得食物,水,和氧氣這三大物質,當食物分解到最後成為葡萄糖分子之際,將被運送到身體各個細胞使用,這時細胞就以這三項物質進行所謂的有氧代謝作用,一個葡萄糖可生產38個能量單位(ATP)。但是若是沒有氧氣供應,細胞的有氧代謝循環就得被迫停止,從而轉變成所謂的無氧代謝循環,這時一個葡萄糖就只能生產2個能量ATP單位。這相差達19倍或36個的能量差異,將是許多疾病的開端源頭。更可怕的是,當突然又長期達幾天的時間中,身體都得只能得到少15%-20%的氧氣濃度時,轉化成身體的能量代謝之後,就會發現整個人的能量突然間少了2.85至3.8倍,這也是有人在高山上時會虛弱疲倦不堪,體力比平地明顯的差勁許多的高山症現象的根本原因!

高山症的第一症兆:頭痛

所謂【生命總會自己找尋出路】,在我們的體內也一樣!當身體整體少了3到4倍的總能量時,為了保護身體最重要的器官及試圖多嘗試更多的氧氣機會,在這緊急缺氧的時候,首先必須讓身體最重要的大腦和心臟保持一定的能量供應,同時也必須要求肺臟加快它的運作速度。於是大腦的血管急速的擴大,原本在血管和神經之間非常緊密這個現象雖然可以讓大腦保持應有的血氧供給,卻讓擴大的血管觸及和大腦的三叉神經,而產生強烈的頭痛問題,這也是許許多多的高山登山者及高原地區的遊客大部分人會遇上的第一件高山症的來龍去脈。

高山症產生的腦水腫

緊接著過大的血壓及血流在大腦內發生時,前面說過的血腦屏障正處以打開鬆脫的狀態下,水分很容易的就滲透到大腦內部,於是腦壓突然的就攀升飆高,於是這就讓原本緊密的大腦神經細胞受到壓迫,神經的傳遞開始不正常,腦核裡的腦下垂體分泌的賀爾蒙素也開始發生干擾,從而使形成昏迷,暈眩,嘔吐,及情緒低落或者沒有食慾的高原反應現象。

高山症產生的肺高壓

同時間,由於肺部需要加強作用於更多的氧氣進入血液,因此除了讓心臟加速跳動吃力的輸出血液到肺部之外,肺部的血管也將變得收縮以加強肺部血壓,並讓肺部微血管的通透性變大,這樣可讓血流速度增快增強,以使同一時間中獲得更多的血氧交換。只是這樣的反應讓水分大量的進入到肺部之中,於是形成了高山症初期常見的咳嗽,呼吸困難,喘息,多痰等高原反應現象。

高山症類型

根據國際調查統計,所有在旅遊時所發生的非外傷性疾病中,高山症排名第三,同時也是致死率最高的非外傷疾病,尤其是在高山活動或旅行時,最主要的安全問題也是高山症的發生。了解高山症發生原因及症狀,將可降低傷害。高山症可分為三大類:

急性高山症

急性高山症(AMS)或急性高原病,是一種較嚴重的嚴重的高山症候發生問題,通常發生於海拔高度超過2500公尺以上(約8000英尺)的地區,而且越往上高海拔高度人體缺氧問題越加嚴重,所發生的急性高山症的問題及機率也越來越大。

高山腦水腫

高山腦部缺氧之生理反應:

1.   增加腦部血管的通透性

2.增長腦部血管的壓力

3.發達腦部神經與血管間的滲透性 

4.腦部自由基增加

當生理反應持續擴大將會轉變成危及生命的高山腦水腫症,英文為高原腦水腫簡稱HACE。

高山肺水腫

高山肺水腫之生理反應:

1. 大幅度收縮肺血管

2.肺部血管壓力增大

3.肺部血管滲透性增強

4.肺泡清除體液能力減弱

當發生急性高山症的現象,但並沒有註意或治療,因此問題持續擴大。身體肺部內部裝載氣體的肺泡基本上沒辦法再擴大,造成肺部的小動脈及微血管只有以『加速』及『開放』規模技巧,以對付在高山缺氧的環境下快速發揮應盡責任。

高山症類型-高山腦水腫症

高山腦水腫症 (High Altitude Cerebrate Edema (HACE)) 

在高原及高山地區最致命的高山症傷害,當屬高山腦水腫症之高海拔缺氧對腦部及神經的損傷。

當登山者或遊客已很快的速度(每天爬升大於400公尺)到達超過海拔4000- 4500公尺以上時,體內的氧氣分壓(PO2)將會很快地下降到45毫米汞柱(mmHg)以下,這將使得身體腦部器官對這樣的外部環境產生的急性缺氧發生

四項的生理反應:

包括:

1. 增加腦部血管的通透性

2. 增大腦部血管的壓力

3. 增大腦部神經與血管間的滲透性

4. 腦部自由基增加

當登山者或遊客的體能反應過度時或者對缺氧的耐受力不佳時,上面四項的生理反應將持續擴大並轉變成危及生命的高山腦水腫症,英文為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簡稱HACE。

高山症腦水腫的發生原因:

由於我們人類的大腦是一種非常依賴氧氣的重要器官,即使身體處在很艱困的環境之下,仍然要保持大腦的氧氣供應。因為大多數人是生活在平地的環境下,這區域的氧氣濃度大約是21%左右,因此身體大大小小的細胞或器官已經長期適應了這種氧氣濃度,也就是細胞的有氧代謝和能量產出已經達成平衡狀況。若我們因為環境突然的變化,使得氧氣的濃度在瞬間中變少或稀薄,那麼身體除非得學學乳酸菌將體內的養份轉化為無氧呼吸代謝,能從38倍的能量狀態降低到2倍的能量水平,否則就得想盡辦法多獲得一些氧氣來提升能量效率。

當我們處超過在4000公尺的高度以上時(如玉山峰頂),由於大氣壓驟減的關係,使的空氣中的氧氣從原本的100%可以吸入的氧氣(21%的密度),變成只有不到60%可吸入的氧氣。這時主宰身體所有運作的首要器官──大腦,只得發出各種不同的指令藉以加強獲得更多的氧。腦部並不像肺部一樣可以直接裝載氣體而得到氧氣,所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想盡辦法讓血液進入大腦之中,而這項工作則主要得由腦部的小動脈及微血管來負責。這些血管唯二的武器卻只有『加速』及『開放』兩項技巧,以對付在高山缺氧的環境下快速發揮應盡責任。

高山症腦水腫的腦血管反應:

在高山症腦水腫發生時,腦部的小動脈將以『加速』的策略來應對缺氧的發生,這是指小動脈的管徑將舒張變大,透過血管擴張以及加上心臟的加速加壓作用,壓力自然變大,相對的流速也將變快,這將使得血氧的交換變得有效率,理論上也將對急性的高山缺氧問題有一些幫助。可惜的是這樣的身體代償反應動作,除了會造成高山頭痛症以外,還得額外的加速心跳以滿足血流灌輸。對一些原本就有心血管問題的人,包括心衰竭、肺梗塞等等則將更惡化病情。

另外在高山症腦水腫發生同時,腦部的小動脈將另以『開放』的策略來應對缺氧,所謂腦部血管的『開放』則是指腦部微血管的通透性變大,一旦血管內皮壁細胞之間的間隙變大,從血液中進入神經細胞的交換速度也將變快,原本這是對急性高山缺氧的初期有所幫助。只可惜這種代償反應在加上前一段的所提的血流加速及血壓增大的情況下,使得微血管內的水份過量的滲漏進入腦細胞之中,於是形成所謂的高山腦水腫症或高山症腦水腫。這將造成腦神經的破壞、頭痛、昏迷、失智、失溫甚至死亡等嚴重問題。

高山症腦水腫發生時間:

高山症腦水腫是高山症中死亡率最危險的病症。一般多半發生在快速登上高原或高山後的12小時左右,這是由於大多數發生高山症腦水腫的人都在快速的、還沒適應的狀態之下冒然的進入4000公尺的高山地區,因此在第一天的6-12小時的急性高山症症狀剛發生之際,便就已在登上更高的海拔地區或者在尚未適應之際,就進行激烈的運動,因此大多數人都在隨後便發生高山症肺水腫問題。

雖然在高山上的晚上比較容易使高山症腦水腫發作,但是卻不像高山肺水腫症那般,是因為低溫問題讓空氣中的溼度增加而使肺部的呼吸困難,而是因為晚上周圍的植物正在進行有氧呼吸作用,這將使得已經稀薄的氧氣會發生比白天發生更稀薄的狀態,因而加強促使了高山症腦水腫的發作環境。

高山症腦水腫發生機率:

雖然高山症腦水腫的發生率沒有急性高山症或高山肺水腫症的高,但經過多年的研究統計發現,高山症腦水腫患者合併有急性高山症也有高達35%以上的發生機率,這代表急性高山症的病人有很大部分因為沒能進行高山地區的適應動作及預防準備,而常常遺憾的發生這類棘手的高山症腦水腫問題。尤其是許多的山難是因為不小心墬崖或迷路失蹤等原因,但這類的遺憾幕後大多是因為先發生了高山症腦水腫所致。另外一型更致命的高山症腦水腫合併有高山症肺水腫的發生機率,據研究統計至少也有高達14%的登山人口或高原遊客發生。這說明了高山症的問題對所有進入高原旅遊或進行高山登山者等族群必須要警覺認識!

高山症腦水腫判定標準:

 一般登山界對是否已罹患了高山症腦水腫的簡單判定標準如下:

以用四肢偏倚檢查(tandem gait test)法,在地上畫一條線約15公尺以上,讓患者沿著該直線行走,看看是否能夠順利完成並且是沒有超出直線範圍,反之,若沒能沿直線行走,則大多可確任該患者以患得高山症腦水腫。

因為這項高山症腦水腫的特性可能會出現心理或行為、思考上的改變,最初常見的為運動失調,其步伐動作像喝醉酒的人一樣。

症狀:

1.運動失調、步伐不穩(最早出現的症狀)

2.嚴重頭痛(走路、平躺或用力會加重)

3.嚴重疲乏,伴隨頭痛、噁心、與嘔吐

4.意識模糊、心智受損、嗜睡、昏迷

5.半邊癱瘓、視網膜出血、腦神經麻痹

6. 腦組織脫垂是導致死亡

高山症類型-高山肺水腫症

高山肺水腫症 (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

高山症肺水腫是因為低氧環境導致之低氧氣濃度與呼吸反應不順,加上交感神經活動增加、內皮細胞功能缺損等,所造成肺微血管持續收縮,產生肺部高壓衍生的疾病。

由於進入高山高原地區的登山者或遊客的適應不良,或者已經發生了急性高山症的現象,但並沒有注意或治療處理,使得問題持續擴大。另外也有因為登山者或高原遊客的活動過於快速,(每天爬升大於400公尺)當到達超過海拔4000- 4500公尺以上時,體內的氧氣分壓(PO2)將會很快地下降到45毫米汞柱(mmHg)以下,這將使得身體肺部器官對外部環境的急性缺氧產生四項的急性生理反應:

包括:

1. 大幅度收縮肺血管

2. 肺部血管壓力增大

3. 肺部血管滲透性增大

4. 肺泡清除體液能力減弱

當登山者或遊客的體能反應過度時或者對缺氧的耐受力及適應力不佳時,上面四項的生理反應將持續擴大並轉變成危及生命的高山症肺水腫,這類更嚴重及深沉的急性高山症之一,使得它成為高原及高山地區第一項最致命的高山症損傷。

高山症肺水腫發生原因:

高山症肺水腫的發生問題就出在當我們很快的爬升到超過4000公尺的高度時(如玉山峰頂),由於大氣壓驟減的關係,使的空氣中的氧氣密度也跟著稀薄,從原本的100%可以吸入的氧氣(21%的密度),變成只有不到60%可吸入的氧氣。這時主宰身體吸氧的首要器官──肺臟,當然得責無旁殆的用力工作以加強獲得更多的氧。而當身體肺部內裝載氣體的肺泡基本上沒辦法再擴大,使得肺部的小動脈及微血管只有以『加速』及『開放』兩項技巧,以對付在高山缺氧的環境下快速發揮應盡責任。

高山症肺水腫的肺血管反應:

所謂肺部小動脈的『加速』是指小動脈的管徑收縮變小,一旦血管收縮,壓力自然變大,相對的流速也將變快,這將使得血氧的交換變得有效率,理論上也將對急性的高山缺氧問題有一些幫助。可惜的是這樣的身體代償反應動作,就形成了所謂的高山肺動脈高血壓,對一些原本就有心血管問題的人,將更加惡化病情,例如心衰竭、肺梗塞等等。

另外所謂肺部血管的『開放』,則是指肺部微血管的通透性變大,已使得從肺泡中的氧氣進入血液的交換速度也將變快,原則上對急性高山缺氧的初期有幫助。只可惜這種代償反應在加上前一段的所提的肺動脈高血壓及外部氣壓變小的狀態,使得血管內的水份過量的滲漏進入肺泡之中,於是形成所謂的高山症肺積水或高山症肺水腫。這除了縮小了肺泡裝載氣體的體積而讓缺氧更加惡化之外,也會造成咳嗽、發炎、及心衰竭、肺梗塞等更嚴重問題。

高山症肺水腫發生時間:

高山肺水腫是高山症中死亡率最高的病症。一般多半發生在快速登上高原或高山後的第2天到第3天,這是由於大多數發生高山症肺水腫的人都在快速的、還沒適應的狀態之下進入3500公尺的高山,因此在第一天的6-12小時的急性高山症症狀剛發生之際就已在登上更高的海拔地區或者在尚未適應之際,就進行激烈的運動,因此大多數人都在第二天到第三天便發生高山症肺水腫問題。

尤其在高山上的晚上更是高山症肺水腫的好發時期,因為在這時除了低溫問題讓空氣中的溼度增加而使肺部的呼吸困難之外,晚上周圍的職務進行有氧呼吸作用,使得已經稀薄的氧氣會發生比白天更稀薄的狀態,因而加強了高山症肺水腫的發作病灶。

高山症肺水腫發生機率:

經過多年的研究統計發現,高山肺水腫患者合併有急性高山症有高達5成以上〈52%) 的發生機率,這代表急性高山症的病人有很大部分都沒能進行高山地區的適應動作及預防準備,而常常遺憾的發生這類棘手的高山症肺水腫問題;另外一型更致命的高山症肺水腫合併有高山腦水腫的發生機率,據研究統計至少也有高達14%的登山人口或高原遊客發生。這說明了高山症的問題已經是所有進入高原旅遊或進行高山登山者等族群必須要認識及警覺的知識!

高山症肺水腫判定標準:

 一般登山界對是否已罹患了高山症肺水腫的簡單判定標準如下表所列:

符合兩項以上症狀

運動協調性變差、休息時缺氧、咳嗽、胸悶、虛弱無力

符合兩項以上症狀

肺葉出現捻髮音或哮鳴聲(通常為右中葉)、臉部發紫紺 (cyanosis)、呼吸過快、心率過快

症狀:

1.運動表現變差(最早出現的症狀)

2.咳嗽頻率高、咳血或血絲

3.極度疲倦、嗜睡

4.嘴唇、指甲呈現藍色或黑色

5.心跳加快、皮膚濕冷

6.呼吸困難,淺又急促

高山症的症狀

A. 急性高山症的常見症狀:

1. 頭痛(最常出現的症狀)

2. 頭暈、噁心、嘔吐

3. 厭食、反胃

4. 口乾舌燥

5. 心跳加速

6. 焦躁不安

7. 精神差、全身無力

8. 失眠、無法入睡

初期的高山症狀會抵達高山環境後,6至12小時發生,輕微患者可能在24至48小時候症狀陸續緩解。

B. 高山症肺水腫的常見症狀:(初期)

1.呼吸困難:照研究統計約有77%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在發作初期都會感到有呼吸困難的症狀。

2. 咳嗽:依照研究統計約有69%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在發作初期都會發生咳嗽症狀。

3. 頭痛:依照研究統計約有53%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在發作初期都會發生劇烈頭痛的症狀。由於這項徵狀與急性高山症相同,因此常讓許多的登山者或遊客忽略高山肺水腫症的發生時機。

高山症肺水腫的常見症狀: (中期)

4. 胸部悶痛:依照研究統計約有41%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在發生時都會發生難受的胸部緊窒感及胸部悶痛的症狀。

5.呼吸呼嚕聲:依照研究統計約有21%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在發生時的呼吸聲中都可能會聽到明顯的呼嚕聲響的症狀。

6. 泡沫痰及血痰:依照研究統計約有35%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在發生時 都會有明顯過多的泡沫痰症狀。初期患者原為白色的泡沫痰,接著演變成淡黃色,後期即變為粉紅色,量多者甚至從口鼻湧出。

7. 失眠煩躁:依照研究統計約有21%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在發生時發生失眠及極度煩躁現象。

8. 顏面青紫:依照研究統計約有24%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的嘴唇及臉色皮膚等處出現黯黑或紫斑等現象。

9. 體溫升高:依照研究統計約有30%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在發生時會有發燒、體溫失控等現象。

C. 高山症腦水腫的常見症狀 (初期)

1. 頭痛:依照研究統計只有約55%的高山腦水腫症患者在發作初期都會發生劇烈頭痛會頭痛的症狀。由於這項徵狀雖然急性高山症相同,常常讓許多的登山者或遊客忽略高山腦水腫症的發生時機。另外更危險的是那另一半沒有頭痛的登山遊客,由於沒有明顯的症狀,突然發生高山症水腫症,而發生致命的危險。

高山症腦水腫的常見症狀: (中期)

 2. 噁心嘔吐:依照研究統計有約87%的高山腦水腫症患者在發作初期或中期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噁心甚至於嘔吐的症狀。由於這項徵狀雖然在急性高山症也常見,但是卻常讓許多的登山者或遊客忽略高山腦水腫症的發生時機。

3. 體溫失衡:依照研究觀察高山腦水腫症患者在發生時常會有持續發燒或體溫失控等現象。

4. 行動失調:依照研究統計有高達85%以上的高山腦水腫症患者都有行動失調的現象,例如走路顛簸、無法走直線、手指協調失衡等等。由於這項特徵對患者當事人本身並無法自覺性的發現,必需由同行的隊友或他人發覺告知,因此常常導致高山腦水腫症的病情加劇,甚至於威脅到生命危險。

5. 意識昏迷:研究統計高山腦水腫症患者大多有輕微到嚴重意識昏迷現象,包括昏厥、無方向感、語意不清、溝通困難、失憶等等。這項特徵對患者當事人本身並無自覺性的發現,同樣的需由同行的隊友或他人發覺告知,因此常常導致高山腦水腫症的病情加劇,甚至於威脅到生命危險。

高山症的發生因子之一:海拔高度

1. 環境氣壓下降與高山症關係

在高海拔的低氣壓的環境中,因為人體可以獲得的氧氣分壓較海平面為低,因此將使肺泡氣中的氧氣分壓下降,造成肺泡中的氧氣分壓與血液中氧氣分壓之間的壓力差下降,單位時間內肺泡擴散到毛細管的氧減少,造成動脈中氧分壓與血氧飽和度下降。

簡單一點來說,也就是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雖然氧氣在同一高度仍然同樣是占約21%,但是海拔越高氣壓卻照比例降低,於是在越稀薄的空氣中同樣比例的21%氧氣,當到達海拔4600公尺時,環境中的氧氣大概只有剩下平地的50%左右。

計算方式為:–與平地比較所可獲得的氧氣比例為:412/760=54%–高山上實際在空氣中所含的氧氣比例為:21% X 54%= 11.34%當然實際外部環境和人體所能獲得的氧氣比例就不是簡單的用比例計算而得的,而是經過研究量測之後統計所得,詳細資料可參考下表:

不同高度的氧氣分壓與血氧關係表(單位:毫米汞柱 mmHg)

高度 M                PB             PiO2             PaO2              PaCO2              SaO2 %

0                             760           149               94                   41                       97

1,500                     630            122               66                   39                      92

2,400                     564            108              60                   37                      89

3,000                    523             100              53                    36                     85

3,700                    483              91                52                    35                      83

4,600                    412              76                44                    32                      75

5,500                     379            69                 40                   29                      71

6,100                     349            63                 38                    21                      65

7,300                     280             52                34                    16                       50

備註:高度=公尺,PB=大氣壓力,PiO2=吸入氧氣分壓,PaO2=動脈氧氣分壓,PaCO2=動脈二氧化碳分壓,SaO2=動脈氧氣飽和度

由於大氣與肺泡中的『氧分壓』落差是隨著高度而縮小,影響肺泡中氧氣及二氧化碳兩種氣體的交換速率、紅血球結合氧氣能力,以及氧氣在組織中釋放的速度。因此,當身體組織中供氧不足產生缺氧,輕則引發高山症,若是突然的嚴重缺氧,則可能發生昏迷或引起更嚴重的高山症腦水腫,以及高山症肺水腫病變。

高山症狀在海拔2100m以上的任何高度都可能會發生,特別容易發生在海拔2750m以上,不過因人、因狀況而異,有些身體狀況較不好(心臟病、二尖瓣、長期慢性缺氧等),可能在1500-2000m就出現頭痛等上述不舒服之高山症症狀。

2.運動氣壓下降與高山症關係

正常情況下,人體在海平面運動時,動脈內的含氧量會微微的上升,以便供應回饋運動所需。但是,在高海拔的環境中進行運動、步行等消耗體能的事情,動脈內的氣壓反而會出現下降情況。

3. 睡眠氣壓下降與高山症關係

「睡得愈低,爬得愈高」,這也是高原登山的黃金法則之一,也就是攀爬高山或攻頂後,一定要下降到較低的海拔紮營過夜。這是因為在高海拔睡眠時,呼吸換氧能力在睡眠中會下降,因此晚上時低氧現象更明顯,更多的休息反而沒有效果。

高山症的發生因子之二:攀升速度

高山症的發生與攀爬上升的速率也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爬得越快,越容易引發高山症。隨著高度的上升,活動量與體能消耗量越大,缺氧也會比較明顯。這是外在缺氧環境和內在人體狀況中的各項因素,對高山症發生的交替性關鍵因子。由於人體對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因此當必要進入高山及高原地區時,只要依循著階段式的適應,將可以大幅度的降低高山症的發生及損傷。

攀升速度與高山症發生率的關係:

研究發現當進入3500公尺之後,每天再爬升的速度若能夠小於400-500公尺的話,高山肺水腫症的發作率將可以減少到7-60倍以上。以2011年對進入4550米的阿爾卑斯山的不同遊客或登山者的研究統計發現,分別以2-4天速度爬山的登山者,發生高山肺水腫症的比例小於0.8%,但是若是在22小時之內就登上山上者,發生高山肺水腫的比例將高達62%以上。

高山症的適應–攀升速度及高山症肺水腫發生率的關係,不同海拔的高山地區與攀升停留速度的高山症肺水腫發生率的關係。

對預防高山症再攀升速度的建議:

因此當登山者或遊客在海拔2500~3000公尺處時,應停留2到3天,讓生理功能先做適應。海拔更高如3000m以上的高山,爬升速度必須減慢,可以以每天400m的基準上升較為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