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症肺水腫的發生案例

高山肺水腫症的肺部損傷

──高山肺水腫症之左下方肺部積水案例

高山肺水腫症的血管損傷

──高山肺水腫症之肺部動脈血管破損案例

──高山肺水腫症之肺部全面塊狀積水案例

高山肺水腫症的肺泡損傷

高山症缺氧問題-失眠

拉薩夜未眠-失眠

曾經有人說過,今生一定要走訪一次青藏高原,這個「世界屋脊」有太多神秘且讓人著迷的地方。跟隨旅行團安排,令傑踏上這趟探訪青藏高原十幾天的旅程。搭著前往西藏首府:拉薩的飛機,享受奔馳在浩瀚的天路上,看盡離天堂最近的良辰美景,一下飛機即是海拔3600公尺左右的高原,一個完全不同於台灣的美景逐漸出現在眼前,抵達的第一天,旅行社告知由於初抵西藏,為了讓旅客們適應高原環境,所以不安排任何活動。晚上準備睡覺的令傑,卻在床上翻來覆去的睡不著,躺了將近快要三個小時後才在半夢半醒中睡著。

第二天在腦袋仍然渾渾沌沌的令傑,被領隊趕著搭車前往海拔高度約莫4440公尺,西藏最大的淡水湖-羊卓雍措,湖水碧藍清澈,湖光山色,景色如畫,傍晚時便回到拉薩飯店休息結束第二天的旅程,睡覺前的令傑回想起今日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不知道是不是興奮得睡不著覺還是其他的緣故,反正也是撐了三個多小時以後才勉強闔眼入睡,在睡眠中好幾次因為夢到鬼神作亂而嚇的醒過來,甚至還有鬼壓床的感覺,使他整夜翻來覆去。

隔天一早,令傑拖著疲憊的身體,必須再跟著旅行團沿著平均海拔5000-6000公尺的念青唐古拉山脈入口前進,準備前往西藏的第二大湖泊-納木錯時。途中令傑出現了劇烈的頭痛及頭暈現象,可能是前一晚的失眠情況,使他全身無力、沒有食欲、甚至一度出現幻覺的現象。在這樣不舒服的情況下,導遊緊急提供氧氣罩給令傑,得到舒緩後的令傑在導遊的攙扶下回到車上休息。沒想到結束這天的行程後回到飯店的令傑,即使頂著疲累的身體卻還是睡不著,甚至心跳的頻率還會忽快忽慢、呼吸急促,導致令傑的第三夜依然還是無法順利入睡。

令傑失眠的狀況持續了幾天,就算有睡著也是斷斷續續的睡眠品質,甚至還會做惡夢,使令傑在白天時感到疲倦、無精打采、魂不守舍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導遊建議令傑後幾天的行程暫停參與,在飯店補充睡眠有體力後在跟上腳步吧!不得已的情況下令傑只能聽從導遊的建議,一生最期待的旅行,卻因為「失眠」落得哪裡都去不了的下場,使令傑感到很失落,每一晚的令傑究竟是發生什麼事情使他夜夜難眠呢?

西藏熊貓眼

回國後的令傑,與領隊及同行的夥伴們聚餐時,看著自己在每張照片裡都出現像熊貓一樣的黑眼圈,令他十分懊惱,令傑與大家紛紛討論起造成失眠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藥物、心臟病、呼吸障礙、身體疼痛、生活壓力、精神障礙、腸胃問題、疲累、外部環境等等。從未想過一個在普通不過的失眠卻讓他夢寐以求的旅行就此畫下一個休止符。那麼在眾多原因中,是哪一個原因使令傑發生失眠的問題呢?又為什麼失眠的症狀只發生再令傑的旅途中呢?

累到睡不著

正當令傑和夥伴們討論時,在網路上意外發現「高山症與耐缺氧研究中心」這個網站,看見許多關於高山症的詳細解說後,發現原來自己可能不是因為疲累或是興奮的原因而導致失眠,便將自己在旅行時發生的經歷與失眠症狀敘述於信中寄給陳博士,在幾天後的回信中,博士研究室回應了令傑在青藏高原上引發「失眠」的真正原因。

依據令傑所述的失眠狀況,博士研究團隊表示到了4500公尺左右的青藏高原,氧氣的濃度只剩下11.6%左右,在高山缺氧的環境下,當身體立刻會遭受缺氧壓力時,細胞便會發生缺氧代謝,因而產生許多垃圾級產物:氫離子,而這些氫離子在不斷累積後會使細胞周圍酸化,進而刺激酸敏感通道,引發大量神經訊息波傳遞到延髓,這些神經訊息波在我們睡覺前會不斷刺激延腦,使身體會產生許多反應。當意識還清醒時,延腦受到的神經訊息的刺激,會再繼續激活下視丘裡面分泌食慾素的神經細胞,大量的食慾素再激發體內釋出更多的多巴胺和腎上腺素,令身體處在緊張及戒備的狀態,進而造成難以入睡的狀況。之後當好不容易睡著之後,因為缺氧所激發的大量神經訊息波,聚集到延髓時也將觸發大腦的視神經區,因而產生多夢的現象,甚至會使我們的大腦在睡覺時出現鬼魅及惡夢的動作,影響睡眠品質。

綜合缺氧後發生的種種睡眠障礙現象,令傑終於知道原來是高山的外部環境缺氧造成他在青藏高原旅行時發生失眠的真正原因。

缺氧的旅程

其實令傑在經過幾夜的失眠及睡眠障礙後,雖然白天會感到睏倦、精神不振、情緒不穩等現象,但這些都只是精神上的危害。許多人在青藏高原這樣的高海拔地區,急速缺氧的衝擊下,一旦失眠就可能是好幾天的事情,既不能馬上結束旅程也不能強迫自己睡著的情況下,身體將會出現頭痛、頭暈、意識模糊、全身無力、噁心想吐等症狀,而後將引起更可怕的高山症疾病腦水腫、肺水腫等危及生命的併發症。當像是失眠如此可怕的警鈴響起時,便是在警告我們身體即將受到威脅了!

台灣是個多山的島嶼,依據國民健康署資料統計,台灣以登山健行為運動的人口將近500萬人,同時出國旅行的人口比例也逐年增高,在多數人都喜歡爬山甚至到國外高原地方旅行的社會中,預防高山症的發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無法預測身體何時會遭到缺氧無情的突襲,但事先的準備是絕對可以把傷害降到傷害最低的必要工作。登山前應有充足的睡眠、適當補充水分及食物、避免感冒等,正常體能雖然必要,但同時補充強化能量及心臟動力的補給品,更是在登山前預防高山症的最重要準備!

這次小編分享著其他讀者到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旅遊體驗,生活在台灣的我們一下飛機就到了海拔大約3600公尺左右的地區,身體一定會逐漸出現不適應的狀況,所以啊,在探訪高山的美妙之餘,一定要記得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下次又有什麼關於高山一定要注意的事情呢~盡情期待!

關於「高山症」其他深入的預防及正確研究資訊,可以搜尋我們研究室的「高山症與耐缺氧研究中心」,就可以看見更多詳情囉~

高山症缺氧問題-全身無力

無力的奇萊-全身無力

靜觀部落,是台灣最高、最神秘的原住民部落,它位於偏遠的奇萊山雲霧之間,與外界聯繫較不易,仍保有泰雅族人傳統的生活方式與人文環境。神秘的部落、獨特的人文風情常吸引許多原民文化的愛好者登山前往。身為文化工作者的小巢獲邀到靜觀部落體驗早期族人的生活及採訪部落長老的人生故事。趁著好天氣,小巢的這段探訪旅程,從沿著台14線的奇萊步道開始一路走到靜觀部落後,傍晚以後才開始了他的部落長老訪談工作,並計畫第二天跟著部落的族人的邀請一起到奇萊山峰挑戰傳說中的「黑色奇萊」。

在跟著族人在往山峰的路上,小巢突然有種疲倦的感覺,時不時的向嚮導要求停頓休息一下,但這樣的無力感讓小巢漸漸開始全身不太舒服、手腳都有種軟趴趴的感覺。在休息幾次後仍然感到疲累的小巢,最後因為雙腳肌肉痠軟疼痛致使他已經走不動了,於是只能在族人的攙扶下回到部落休息。對於小巢這樣的狀況,大家猜測大概是小巢平常體力不足或是前一天太累或者喝了太多米酒所導致的,但小巢是位長期拜訪山林的工作者,一般的山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的事情,而這次的狀況是第一次發生,真的是因為喝酒造成體力不足的原因嗎?或是前一天工作太累呢?

米酒部落

在山腰的部落休息過後的小巢,體力也漸漸恢復到平常的狀態,並在第三天遺憾的結束了他的探訪靜觀部落之旅。回公司的路上小巢一直在思考著他自己突如其來的疲倦無力感,他害怕這樣的狀況是不是身體出現什麼樣疾病的警訊,在上網查詢身體無力的原因後,發現造成全身無力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肝炎、糖尿病、貧血、低血壓、小中風、感冒、甚至癌症等原因所造成,小巢怎麼看都不覺得他自己符合這些疾病,在以往的登頂活動中也未曾出現過這樣無力的感覺,難道小巢是得了什麼他不知道的隱疾嗎?

38比2

當小巢回到公司後與前輩聊起這件事時,前輩告知小巢前幾年工作出差時也曾在高山上發生過其他高山症的問題,這突然引起小巢對高山症缺氧的興趣,有一次便在其他雜誌編輯同業的介紹下,到缺氧研究中心與陳博士討論後,得到這個神祕的答案!

博士表示當身體細胞在正常有氧的狀態下,飲食中所分解出的每個單位葡萄糖,當進入到細胞時可以轉換成38倍的生物能量ATP,但是在無氧的環境下細胞最多只能產出2倍的生物能量。而碰上高山缺氧的情況時,因為外部環境的含氧量驟然降低,就像在3500公尺左右的奇萊山上,氧氣的含量只有平地的64%,也就是空氣中只剩下12.8%的氧氣濃度,同時在爬山的過程裡,身體的耗氧需求又特別的大,所以在這兩種情況下身上所產出的能量不夠運動時的負擔,將導致肌肉收縮無力,並造成大量的乳酸堆積,而產生強烈的疲累無力感。

我們的骨骼肌肉就像在拔河比賽那樣,如果沒有足夠的力氣去拉繩子,繩子就會朝向另一邊鬆脫移動,肌肉細胞的收縮能力來自於細胞中的肌動蛋白與肌凝蛋白的拉力,在缺氧的狀態下沒有足夠的ATP能量提供給它們時,肌肉間就會漸漸無法正常收縮而產生無力感。所以造成小巢在奇萊山攻頂無力的主因,就是外部環境缺氧所導致的!即便當時補充了很多食物或是休息也可能因為缺氧而使葡萄糖無法有效轉換成38倍的能量!

奇萊任務

登山時發生全身無力的感覺,不僅會使你無法順利前往目的地,還可能會使你因無力站不穩而墜落山崖。這些也只是我們肉眼可以預料的結果,但無力感持續一陣子之後,接下來將可能造成頭痛、頭暈、意識模糊等,最後引發高山症的腦水腫、肺水腫等等可怕的缺氧疾病,即便小巢的心是想要挑戰「黑色奇萊」,但他的身體的能量恐怕也無法讓完成這項任務了!

看了這麼多案例後,會發現在高山上發生的許多危害,便環繞在「缺氧」的主因,所以事先設法補充強化能量、心臟動力的補給品,補充足夠的電解質加量的使身體排水、排尿是在登山前非常重要的準備!

以上是小編的案例分享,再探訪高山的美妙之餘一定要記得保護好自己的身體,關於「高山症」其他深入的預防及正確研究資訊,可以搜尋陳志明博士的「高山症與耐缺氧研究中心」,就可以看見更多詳情囉~

高山症缺氧問題-發燒

保暖衣的沸騰

合歡山,這個位於花蓮與南投交界的頂端山峰,係由七座山峰所串聯而成的合歡群峰,其中有五座都被列為台灣百岳,冬季時白雪皚皚,是台灣唯一可以滑雪的「雪鄉」。

寒假來臨,麗雪一家人從清境農場出發一路往山上走,想要體驗被群山懷抱的感覺。上山前麗雪詳閱到高山上的注意事項,其中最多人分享的,是因高山上的溫度較低務必備好保暖準備,加上正處冬季時節,麗雪與家人都做好了保暖的衣著準備。 上山的路上,沿路經過了海拔最高的7-11富家門市及台大梅峰農場,終於經歷一番波折後抵達了最多人駐留拍照的地方-武嶺,在拍完照後繼續麗雪家人便繼續前往雪山東峰開始登頂。

只不過到了雪山東峰後當停下腳步歇息時,麗雪的身體突然一下忽冷一下忽熱起來,原以為是衣物穿太少加上高山外部環境低溫的關係,讓麗雪發生發燒狀況,但這樣的狀況持續好一陣子,不僅使麗雪的身體像沸騰的開水般發燙著還出現了心跳加速、頭痛的感覺。家人們初步斷定麗雪的這樣的狀況是感冒著涼了,便趁著麗雪還有意識的狀況下緊急搭著路人的便車讓麗雪回到清境住處休息。 回去後的麗雪在幾個小時後就得到舒緩,體溫恢復了正常。這情況難道真的是因為麗雪衣服穿太少,才會出現這樣不尋常的發熱嗎?亦或是麗雪在山上的路上不慎感冒而引起的發燒嗎?

山頂的汗水?

回到清境住處休息的麗雪,身體的發熱的狀況到了睡前便得到緩解,而後也未出現咳嗽、流鼻涕或是鼻塞、喉嚨痛這樣的感冒症狀,然而引起發燒的可能原因有肺炎、傷寒、感冒、腦膜炎、細菌感染等,在這些眾多原因中,麗雪除了發燒外,並沒有衍生出其它的病症,那麼難道真的因為麗雪在登山時候運動流汗導致衣服濕冷,加上保暖衣物穿的又太少而發生感冒及風寒問題才使身體變得虛弱,造成身體忽冷忽熱的不適嗎?但是這樣的狀況在麗雪休息半天就後好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細胞的火盧

回家後的麗雪,在開學後和一個讀醫學研究所的朋友分享她的寒假合歡山之旅,便說著心中這個無解的疑問,她的朋友透過和高山症與耐缺氧研究中心的網站,找到使身體忽冷忽熱的重要解答!

麗雪發現像她這樣的病狀,是屬於高山症發生前的徵兆之一,而引發這樣的狀況便是和合歡山這樣的高山缺氧環境及她的活動方式有相當大的關係。在3400公尺左右的合歡山上,氧氣的濃度只剩下平常我們習慣的64%左右,當登山者在高山的急速缺氧環境下,加上身體不適當活動所造成體能大量的消耗,身體為了適應缺氧這種緊急狀況,體細胞便會在缺氧的狀態下進行自救,於是會先分泌剪斷細胞與細胞間纖維消化性蛋白酶MMP,使細胞間隙變得鬆散。同時細胞也會向周遭釋出大量的發炎因子及前列腺素PGE2、白介素等物質,使細胞血管的通透性加大, 而使細胞可以獲得更多氧氣,達到自救的目的。

雖然血氧這時可以快速地供給細胞,進行有氧代謝將葡萄糖轉化成能量及熱量,但卻使身體產生發熱而提高體溫形成短暫的發燒現象。但由於在缺氧環境下,細胞仍然需要優先供給更多血氧給大腦及肺部,使得細胞組織的血氧持續的過度缺乏,而發生持續缺氧的狀態。當缺氧代謝的副產物:氫離子的不斷累積後,引發大量神經訊息波刺激下視丘的體感中樞,而使上面發炎所產生的發燒現象持續加劇。

美景的陷阱

在高山缺氧的環境下,一旦發燒,表示腦部及肺泡內部的水份正在持續增加中,這也是高山症發生前的徵兆。身體持續發燒下,就會漸漸出現頭痛、頭暈、意識不明、全身無力甚至是腦水腫、肺水腫這樣的危害。因此幾項高山症發生前的預防動作也是很重要的。在登山前可以試著做一些暖身操以補充身體耐缺氧的有氧能力,或者是設法補充強化能量、心臟動力的補給品,補充足夠的電解質加量的使身體排水、排尿,便可以預防或緩解高山症的發生。

台灣的江山如畫般美麗,健行也是一件對身體健康的活動,然而在高山身體發生的任何症狀,我們都必須假設是比平常更加嚴重的,就像在平地發燒時可能會覺得是感冒引起的便不以為意,但發生在高山外部環境低溫時,狀況只會持續惡化,所以一旦生理有任何不對勁時,一定要審慎處哩,加緊戒備。

看完這個故事後,有沒有發現就算穿了再多再厚的衣服,也抵不過缺氧這個大魔王的侵襲,所以阿預防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哦~~~ 以上是小編的案例分享,下一次小編又要帶大家去哪裡爬山了呢~~又會發生什麼有趣、精彩的故事呢~盡請期待唷!關於「高山症」其他深入的預防及正確研究資訊,可以搜尋陳志明博士的「高山症與耐缺氧研究中心」,就可以看見更多詳情囉~

高山症缺氧問題-視網膜出血

高子山的夕陽-視網膜出血

德納利山,這座海拔6000多公尺的北美最高峰, 擁有變幻莫測的高山風、典型的北極植被以及野生動植物,但它的山坡經常掩蔽在雲霧間。當地的阿拉斯加本地人將這座山命名為「德納利」,意思是「高個子」的大山,也是世界登山愛好者的聚集之地。

如此叢山峻嶺的高山,吸引了在美國攻讀研究所的木希,趁著學校放假期間決定規劃一趟屬於德納利山的覓境之旅。做好萬全準備的木希與夥伴們展開了探訪德納利山的旅程,在進入登山入口前,看著被山頂上白雪靄靄的德納利山峰,他們決定帶起雪鏡以防止陽光直射眼睛及冷風直吹對眼睛的傷害。

在登山途中經過了德納利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木希與夥伴們看見了一隻灰熊正吃著松鼠、還有一群麋鹿集體行動著,讓第一次到國家公園看見野生動物的木希興奮不已。繼續沿著峰頂的路上走時,木希突然拿著山杖往前的揮了一下,夥伴們問他發生什麼事了,木希說看到有很多小蟲漂浮在眼前,還看到了很多蜘蛛網擋著他的視線,所以就拿山杖把它們處理掉,走在隊伍隊第一個的木希,這樣的回答是很正常的。

大家不以為意的繼續前進著,途中木希不時有視線模糊的感覺,使他不時拿下雪鏡想要讓視線變清晰的感覺。抵達第一天計畫的目的地後,夥伴們決定結束第一天的登山行程便在此度過第一夜,正和夥伴搭著帳篷的木希眼前的景物突然變成紅色,便緊張的大喊著,大家對於木希的反應感到驚訝,這時木希又突然用手蓋住頭蹲了下來,大叫有閃電大家小心! 但事實上卻什麼都沒有。

這樣的突如其來的狀況讓大家都覺得不對勁便紛紛討論著木希的狀況,看著木希佈滿血絲的雙眼,難道是雪盲嗎?還是木希真的看到了不該看到的東西?越是討論讓木希越害怕,自己是不是真的遇到了靈異事件?或是真的得了雪盲症?回想起出發前看的登山須知,「雪盲」的症狀可能會造成失明的嚴重後果,想到如此嚴重的結果,使木希傷心的哭著害怕自己的雙眼可能再也看不到,這些幻覺的出現意味著什麼?木希真的會因此而失明嗎?

紅色的雪

木希視野中的漂浮物及蜘蛛網、紅色調的視覺、周邊視覺中的快速閃光、視線模糊,這些種種不尋常的症狀讓大家百思不得其解,身陷在害怕的氛圍中,也因為木希這樣的狀況遲遲未能得到舒緩,在不得已的狀況下,大家只好緊急輔助木希下山,結束這趟驚魂之旅。

高山、雪地或是極地,太陽的反射率可以達到98%以上,如果不戴墨鏡或是護目的裝備時,視網膜就會受        到強光刺激而引劇烈疼痛、畏光、眼睛腫嚴重導致失明,這就是「雪盲」的症狀。這樣看來木希並不是因為雪盲的原因而造成了上面這些異常的症狀,那麼在出發前已經帶起雪鏡保護眼睛的木希,為什麼還會發生如此慘烈的情況呢?

扭曲的影像

下山後幾個月後康復的木希,當回台灣過年,在一次的聚餐中,便因緣際會的到了陳志明博士的缺氧研究室中心和博士談及了這件事,同時找到了心中的解答!缺氧研究室發現像木希這樣的狀況,是屬於視網膜出血的症狀,而引發這樣的狀況卻和高山症的急速缺氧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當木希處於高海拔極度缺氧的環境下時,體內的重要組織器官:大腦,因氧氣的供應不足,身體的血氧就會重新分配到像大腦這些比較重要的器官,而位於視網膜的感光細胞也因此更缺氧。為了自救,視網為了自救視網膜就會設法釋出破壞細胞與細胞間連結纖維的蛋白酶,使細胞間隙變得較鬆散,而當局部血壓也急速變高,周遭釋出大量的發炎因子時,會使視網膜微血管通透性突然變大,造成局部水腫,嚴重時並可能使血液滲出,造成視網膜出血的現象。

缺氧的同時,大腦內的神經及血管細胞也如同視網膜的細胞一樣鬆散及充滿水份,並漸漸形成輕微腦水腫現象,腫大的後果使視神經也受到壓迫,使視神經傳遞訊號受阻,而出現了視力模糊、出現漂浮物或蜘蛛網的視覺、以及暫時性的失明等症狀。

雪鏡之內

在高山上當「視網膜出血」的相關症狀一旦發生時,表示腦部的水份也正在持續在遞增中,逐漸形成腦水腫的現象。所以不僅只是出現在眼前飄浮的異物,又或者是眼睛出血後出現紅色調的視覺,嚴重時甚至將發生永久失明的事件。這些症狀不只會使你出現幻覺,還可能因為看不到前面的路而墜落山崖,更可能引發腦水腫、頭痛、頭暈、意識不明等症狀,這些傷害所帶來的影響,就不是戴著雪鏡就會沒事的哦~ 是一種絕不容輕忽的重要警訊! 在緊急的狀態下,應該立刻的停下腳步、補充水份、設法補充強化能量、心臟動力的補給品、排出水份的利尿劑(丹木斯)、最重要的是讓眼睛休息,若還是無法得到舒緩時就盡快下山,以及時阻止悲劇發生。

當在高山上發生眼睛的任何異狀時,即便覺得是莫名的蜘蛛網擾亂也不可以輕易的輕忽,以上是小編的蒐集的案例,分享給大家唷~~

關於「高山症」其他深入的預防及正確研究資訊,可以搜尋陳志明博士的「高山症與耐缺氧研究中心」,就可以看見更多詳情囉~

高山症缺氧問題-呼吸困難

肺泡裡的積雪

台灣的千元鈔上面的玉山下面,有一隻國寶級的特有鳥類-帝雉,牠生長在海拔三千公尺左右的高海拔地區,由於帝雉的個性謹慎隱密,從容鎮定的儀態,贏得了「迷霧王者」的美譽。

今年動物學系畢業,專攻鳥類生態的冠宇剛考上鳥導一職,在正式導覽前,冠宇決定和友人一起前往雪山上,並以「台灣帝雉」為主題的練習導覽。在尋找帝雉的路途中,冠宇不時出現呼吸急促、喘不過來的感覺,導致上山的路徑變的越來越困難,不時需要停下腳步調整呼吸,才得以再次前進。看著身旁的夥伴一路平穩,自己卻不斷出現難以呼吸的症狀,讓即將成為鳥導的冠宇十分擔心,害怕自己到底能不能勝任這份工作?

綑綁呼吸

越接近山峰的冠宇,呼吸越是困難,胸口像是被麻繩綁住那般的難受,漸漸出現了氣喘、臉色蒼白、冒冷汗等症狀。 為了緊急得到舒緩,冠宇在休息之餘,打開電子書查看造成他呼吸困難的原因,發現許多呼吸困難的病例都是由於哮喘、肺炎、心肌缺血、間質性肺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心理因素等導致的。 無論怎麼看冠宇都不覺得自己並不符合上面的因素所導致呼吸困難,仔細回想他從起步開始也是緩慢的上山、適時的休息與補充水份,卻還是發生了這樣難受的感覺,難道他真的與高山上的鳥群無緣了嗎?

少了37%的氧氣

下山後的冠宇,與他的鳥導前輩們討論起在雪山所發生的總總,經過前輩們的經驗分享後,並在因緣際會下從陳志明博士的缺氧研究室中找到了心中的解答! 依據冠宇的案例分享,發現了「高山缺氧」是引發冠宇呼吸困難的關鍵因素!

在3700公尺左右的雪山山麓上,氧氣的濃度只有平地的63%左右,登山者在高山的急速缺氧環境下,身體為了適應缺氧這種緊急狀況,肺泡邊的微血管會急速擴張通透,使水份漸漸漫淹在肺泡內,造成輕微肺積水現象,影響了肺泡的容積以及換氣效能,這時氧氣的交換率變得越來越差,形成呼吸困難的症狀,並使缺氧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同時當人體處在高山缺氧的險惡環境下,身體為了適應環境,心臟收縮力及跳動將比平常增加更多。左心室收縮力相對比右心室較大時,兩個心室之間的射血量無法同步,使得右心室能供給肺動脈系統的血液發生不足,這將迫使交換血氧的肺動脈血液分流了氣管的動脈血流,造成肺氣管處在一個更嚴重的缺氧狀態。

氣管在缺氧的狀態下為了要自救,就會分泌剪斷細胞與細胞間纖維消化酶MMP,並釋放發炎因子造成周邊微血管急速擴張通透,而讓細胞彼此間隙變得較鬆散,使含氧水份充滿細胞周邊。因而造成氣管肥大、並使通氣管徑縮小,因此呼吸時空氣進入變得越來越困難,肺泡內的廢氣也難以被呼出。這樣異常的結果也會使呼吸節律變得快速而失常,同時造成呼吸困難、氣喘等病狀。

所以冠宇呼吸困難的真正原因,就是高山急速缺氧, 呼吸是將外界與身體聯繫在一起的那根管子。如果管子突然變細,管子底部又充滿了水液,呼吸當然變得越來越困難,所以如果當時冠宇沒有停下腳步後果又會是怎樣呢?

惡魔的雙手

當「呼吸困難」的症狀發生時,就像是惡魔用雙手緊緊地掐住喉嚨似的難受,在高山上持續呼吸困難時,漸漸就會發生喘不過氣的狀況。持續嚴重時會很快導致肺積水、肺水腫、腦水腫等急性症狀而死亡,所以在高山時千萬不可忽略肺部出現的異常狀況,呼吸困難代表你的肺在跟你求救啦!

在緊急應對的狀態下,應該適當的停下腳步、補充水份、設法補充強化能量、心臟動力的補給品、排出水份的利尿劑(丹木斯)、以及調整呼氣等動作,若還是無法得到舒緩時就盡快下山,以及時阻止悲劇發生。

人可能三週沒飯吃、也可以三天沒水喝、但沒辦法三分鐘沒有呼吸,所以不管是在高山或是平地發生呼吸困難的異狀時,都是不可以輕忽的,以上是小編的蒐集的案例,分享給大家唷~~

關於「高山症」其他深入的預防及正確研究資訊,可以搜尋陳志明博士的「高山症與耐缺氧研究中心」,就可以看見更多詳情囉~

高山症缺氧問題-咳嗽

安地斯山的咳嗽

「笛樹」是生長在南美洲西岸安地斯山脈上的一種奇特植物,樹的葉子形狀像個喇叭,葉子末端有大大小的孔,掛滿樹枝的葉子就像是一支支笛子,當微風吹來一股溫柔,會在耳朵呢喃;狂風怒嚎時,隆隆的戰鼓聲,會觸發親人的哭泣!

品瑞是一位喜歡拍攝高山植物的專業攝影師,年初趁著年休假和幾個攝影好友,相約到南美洲爬山想要一探究境這個傳說中的奇特的植物。 安地斯山脈上不僅只有笛樹,還有許多從未看過的高海拔植物,讓品瑞大開眼界。拍攝完的品瑞決定繼續前往更高海拔的高山上尋找其他神祕植物。在前往深山的路上,品瑞於路途中不斷發生了喘息與咳嗽的狀況,甚至漸漸呼吸困難,導致品瑞不得已只好不斷的停下腳步讓自己休息以得舒緩,夥伴們紛紛猜想會不會是因為在拍攝時不慎吸入太多花粉才會一直咳嗽、氣管不舒服發生呼吸困難的現象。

品瑞在休息過後仍未得到舒緩,越是攀爬的狀況就越是嚴重,甚至咳出帶血絲的痰,這是因為這些奇怪的植物導致的嗎?

花粉過敏?

持續的咳嗽,使品瑞覺得自己快要吸不到空氣了,呼吸越來越短促,感覺被悶住快要窒息的感覺 。然而是否是花粉所導致咳嗽,還是因為支氣管部位的特異性抗體與花粉會發生特異性反應,所出現過敏性咳嗽的症狀?這樣的咳嗽症狀並不會使人體出現喘息及呼吸不到空氣的感覺,品瑞也是在離開植物區前往山上的路上才開始出現了咳嗽症狀,可見導致品瑞陷入咳嗽噩夢的原因,並非是吸入花粉而引起。那麼這樣的咳嗽狀況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般來說引發咳嗽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清理喉嚨、不慎吸入病毒和細菌、抽菸、哮喘、肺炎等等眾多原因,使人體出現了咳嗽的現象,在五花八門的原因中,而品瑞的咳嗽例子到底是屬於哪一種的病發原因呢?

波霸奶茶的吸管?

回台後,品瑞將一些攝影作品和研究中心討論,也和博士分享在南美洲爬山的精采故事,對於在高山發生的特別咳嗽狀況。陳志明博士缺氧研究中發現, 在高山環境急速缺氧的狀態下,呼吸器官將產生許多生理反應,當然包含「咳嗽」這樣的症狀。

當處在像安地斯山三千公尺以上的缺氧險惡環境下,身體為了適應環境,心臟收縮力將比平常增加更多,當右心室收縮力相對比左心室較小時,會使兩個心室之間的射血量無法同步,使得右心室能供給肺動脈系統的血液發生不足,這將迫使交換血氧的肺動脈血液分流了氣管的動脈血流。由於一套是提供肺氣管的血氧系統,另一套是屬於運送身體大循環的肺動脈系統,嚴重的缺氧導致肺動脈系統的空氣交換率變得越來越差,在急需要補充血液的狀態下,不得已只好拉掉一些原本供給肺氣管系統的血液。這使得肺氣管處在一個更嚴重的缺氧狀態。

氣管為了要自救,就會設法剪斷細胞與細胞間的纖維,並釋放因子促使周邊微血管急速擴張通透,讓細胞彼此間隙變得較鬆散,使含氧水份充滿細胞周邊,因而造成氣管肥大、使通氣管徑縮小,絨毛組織相對發炎密集,因此只要空氣中有一點點新的物質,就會觸發絨毛蠕動,造成喉嚨發癢、咳嗽、及氣喘現象。更重要的是,當急速缺氧環境下,肺泡邊的微血管會急速擴張通透,使組織液體漫淹在肺泡內,造成輕微肺積水現象,這時氧氣的交換率就會變得越來越差,同時也觸發呼吸系統利用絨毛蠕動及咳嗽、咳痰的方式將多餘的積水排出體外,有時嚴重者甚至會咳出血痰。博士表示這種形況有點像拿細小的吸管在喝波霸奶茶那樣的難過!

綜合上面兩種特別的缺氧反應,才是造成品瑞咳嗽、氣喘甚至呼吸困難的真正原因,看似小小的咳嗽症狀,在身體裡可是埋藏了許多危機!

咳嗽的噩夢

當「咳嗽」的症狀發生時,表示體內的肺臟正在進行快速的積水當中,除了使呼吸道越來越小,進而引發肺積水、肺水腫等嚴重疾病,在高山上持續的咳嗽狀況仍未得到舒緩時,漸漸的就會發生喘不過氣的狀況,嚴重恐怕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所以當人在高山時,「咳嗽」是不容被忽略的問題,應該適當的停下腳步、補充水份、設法補充強化能量、心臟動力的補給品、排出水份的利尿劑(丹木斯)、以及調整呼氣等動作,若還是無法得到舒緩時就盡快下山,以免成為害人誤己的山難主角。

關於「高山症」其他深入的預防及正確研究資訊,請搜尋「高山症與耐缺氧研究中心」,就可以看見更多詳情囉~

高山症缺氧問題-四肢水腫

女巫節的包子-四肢水腫

每年四月三十日在德國哈茨山地都會舉辦一年一度的哈茨山女巫節, 當地居民及遊客會妝扮成各種巫婆或精靈的樣子在城市內遊行,當天傍晚可以搭乘蒸氣火車到布羅肯山山頂,欣賞音樂會或是浮士德歌劇。

在德國留學的美心受邀參加這次的女巫節,開心的規劃三天兩夜登山活動,第一天女巫節結束後,美心便與好友們繼續往附近的高山登頂並在山上搭帳篷過夜,第二天早晨美心發現自己的臉出現了水腫的情況, 她回想前一天爬山時有大量補充水份,所以可能才會發生水腫的問題,便不以為意繼續進行著登山活動。

第三天早上,準備下山的美心發起床後發現手、腳也出現水腫的情形,甚至連鞋子都沒辦法穿進去,和她一起上山的朋友們也沒有發生這個狀況,難道真的是因為大量補充水份,所導致的異常周邊水腫嗎?

女神變女巫

參加完女巫節登山的美心覺得是因為體內過多的水份,而導致從臉到四肢由上而下皆發生水腫的情形,讓她的臉與腳都腫的像麵龜一樣。雖然在我們的血液中含水量約達90%以上,在進食後、消化、運送養分、以致排泄體內的廢物,各個環節都需要水的幫助才能順利進行。由此可見水份對於人體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反觀當攝取水分不足時,身體會警覺區水並自動鎖住水分,在這種情況下才有可能會造成體內廢水囤積,發生周邊水腫的情形。

其實造成周邊「水腫」的因素有很多,局部血管栓塞、淋巴水腫、體質性水腫、肝硬化或是因為劇烈運動活化了體內的腎素、血管加壓素等,造成鈉離子和水份滯留在體內,因而引起水腫的現象等。雖然上述的原因都可能是形成身體水腫的原因,但顯然莫斯里並不是因為喝水而導致水腫,那她的水腫突發狀況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山上的包子臉

回國後,好奇的美心便在一次同學的聚會中,因緣際會的在陳志明博士的缺氧研究室中找到了解答! 綜合上述的狀況,我們發現引發水腫的情況內含許多因素,而在高山上發生水腫的美心,屬於高山症初期徵兆。

當美心處於高海拔極度缺氧的環境下時,體內的重要組織器官-大腦及肺臟因氧氣的供應不足,會發出警報告知身體各部位需要支援, 體內其他部位的血氧就會重新分配輸送到這些重要的器官,然而其他的器官組織,則因此發生更缺氧的情況,為了自救,就會設法剪斷細胞與細胞間的纖維,使細胞彼此間隙變得較鬆散。而這時身體血壓也相對變高,血管急速擴張,這些缺氧的細胞同時還會釋出發炎因子,使周邊血管的通透性變大,而形成發炎的現象。這兩種情況使得人體的周邊組織,將灌入許多液體漫淹在組織細胞外,造成水腫的現象。

美心起床後發現臉腫的像包子饅頭一樣,與她身處在的外部環境有著息息相關的關係,那我們到了高山上發生周邊水腫的情況時,有什麼辦法可以得到舒緩嗎?

水腫以後

當在高山上時,發現自己的身體周遭已經出現水腫的狀況時, 也表示身體正在發出警訊,若在水腫未消的情況下仍繼續進行像爬山這樣耗能的運動時,恐怕所造成不只是肉眼看的到的水腫囉!持續缺氧的狀況下也會使得微血管內的水份開始過量的滲透進入腦細胞之中,就會形成高山腦水腫。這樣的侵襲,會造腦神經被壓迫、意識不明、頭暈、甚至肺水腫、死亡等嚴重問題。

當水腫的狀況發生時可以做的就是適當的休息、補充水份、或是設法補充強化能量或心臟動力的補給品,使身體得以產生更多能量。 身體雖然處在水腫的狀態,但是水份是留在組織間隙中的,血管內的血容積仍然是不足的,因此腎臟就無法排出多餘的鈉必須多喝以促進排尿,除非是原本已有慢性腎病或是心臟衰竭的患者,不然登山者應該要記得適當的補充水份哦!如果還是未能得到舒緩時,就要趕快下山囉,以免更大的悲劇發生!

關於「高山症」其他深入的預防及正確研究資訊,請搜尋「高山症與耐缺氧研究中心」,就可以看見更多詳情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