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症缺氧問題-呼吸困難

肺泡裡的積雪

台灣的千元鈔上面的玉山下面,有一隻國寶級的特有鳥類-帝雉,牠生長在海拔三千公尺左右的高海拔地區,由於帝雉的個性謹慎隱密,從容鎮定的儀態,贏得了「迷霧王者」的美譽。

今年動物學系畢業,專攻鳥類生態的冠宇剛考上鳥導一職,在正式導覽前,冠宇決定和友人一起前往雪山上,並以「台灣帝雉」為主題的練習導覽。在尋找帝雉的路途中,冠宇不時出現呼吸急促、喘不過來的感覺,導致上山的路徑變的越來越困難,不時需要停下腳步調整呼吸,才得以再次前進。看著身旁的夥伴一路平穩,自己卻不斷出現難以呼吸的症狀,讓即將成為鳥導的冠宇十分擔心,害怕自己到底能不能勝任這份工作?

綑綁呼吸

越接近山峰的冠宇,呼吸越是困難,胸口像是被麻繩綁住那般的難受,漸漸出現了氣喘、臉色蒼白、冒冷汗等症狀。 為了緊急得到舒緩,冠宇在休息之餘,打開電子書查看造成他呼吸困難的原因,發現許多呼吸困難的病例都是由於哮喘、肺炎、心肌缺血、間質性肺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心理因素等導致的。 無論怎麼看冠宇都不覺得自己並不符合上面的因素所導致呼吸困難,仔細回想他從起步開始也是緩慢的上山、適時的休息與補充水份,卻還是發生了這樣難受的感覺,難道他真的與高山上的鳥群無緣了嗎?

少了37%的氧氣

下山後的冠宇,與他的鳥導前輩們討論起在雪山所發生的總總,經過前輩們的經驗分享後,並在因緣際會下從陳志明博士的缺氧研究室中找到了心中的解答! 依據冠宇的案例分享,發現了「高山缺氧」是引發冠宇呼吸困難的關鍵因素!

在3700公尺左右的雪山山麓上,氧氣的濃度只有平地的63%左右,登山者在高山的急速缺氧環境下,身體為了適應缺氧這種緊急狀況,肺泡邊的微血管會急速擴張通透,使水份漸漸漫淹在肺泡內,造成輕微肺積水現象,影響了肺泡的容積以及換氣效能,這時氧氣的交換率變得越來越差,形成呼吸困難的症狀,並使缺氧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同時當人體處在高山缺氧的險惡環境下,身體為了適應環境,心臟收縮力及跳動將比平常增加更多。左心室收縮力相對比右心室較大時,兩個心室之間的射血量無法同步,使得右心室能供給肺動脈系統的血液發生不足,這將迫使交換血氧的肺動脈血液分流了氣管的動脈血流,造成肺氣管處在一個更嚴重的缺氧狀態。

氣管在缺氧的狀態下為了要自救,就會分泌剪斷細胞與細胞間纖維消化酶MMP,並釋放發炎因子造成周邊微血管急速擴張通透,而讓細胞彼此間隙變得較鬆散,使含氧水份充滿細胞周邊。因而造成氣管肥大、並使通氣管徑縮小,因此呼吸時空氣進入變得越來越困難,肺泡內的廢氣也難以被呼出。這樣異常的結果也會使呼吸節律變得快速而失常,同時造成呼吸困難、氣喘等病狀。

所以冠宇呼吸困難的真正原因,就是高山急速缺氧, 呼吸是將外界與身體聯繫在一起的那根管子。如果管子突然變細,管子底部又充滿了水液,呼吸當然變得越來越困難,所以如果當時冠宇沒有停下腳步後果又會是怎樣呢?

惡魔的雙手

當「呼吸困難」的症狀發生時,就像是惡魔用雙手緊緊地掐住喉嚨似的難受,在高山上持續呼吸困難時,漸漸就會發生喘不過氣的狀況。持續嚴重時會很快導致肺積水、肺水腫、腦水腫等急性症狀而死亡,所以在高山時千萬不可忽略肺部出現的異常狀況,呼吸困難代表你的肺在跟你求救啦!

在緊急應對的狀態下,應該適當的停下腳步、補充水份、設法補充強化能量、心臟動力的補給品、排出水份的利尿劑(丹木斯)、以及調整呼氣等動作,若還是無法得到舒緩時就盡快下山,以及時阻止悲劇發生。

人可能三週沒飯吃、也可以三天沒水喝、但沒辦法三分鐘沒有呼吸,所以不管是在高山或是平地發生呼吸困難的異狀時,都是不可以輕忽的,以上是小編的蒐集的案例,分享給大家唷~~

關於「高山症」其他深入的預防及正確研究資訊,可以搜尋陳志明博士的「高山症與耐缺氧研究中心」,就可以看見更多詳情囉~